姜亞男,李 穎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事件。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教育部為了保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要求各地學校延期開學,鼓勵教師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教育資源授課[2]。大多數有條件的地方老師都采用線上教學來完成教學任務,然體育課的教學成了難題,如何實施體育課在線教學,成為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體育工作的首要任務。為此筆者對疫情防控期間體育課在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繼而為后期的體育課在線教學以及整個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我國的在線教育在20世紀末開始了緩慢起步,2012年在國外平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的影響下,我國的在線教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數以百計的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展開了在線教學業務[3]。近年,得益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大數據等的深度運用,使在線教學呈現出以下優、缺點。
(1)可重復學習;在線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以及學習的需要,重復學習部分內容,尤其是重難點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徹底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出現傳統課堂學習中容易出現的“一學就會,一過就忘的問題”。(2)個性化學習:在線教學,相當于“一對一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能很好地實現個性化學習。(3)自主式學習:研究發現,在線學習學生更傾向于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和過程[4],學生不能面對教師,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減弱,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同時,在線教學營造出的寬松學習環境,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線教學對網絡要求較高,沒有網絡的話,學生就不能學習。(2)在線教學需要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有較高的約束能力,否則很容易受到其他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有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聽歌,閱讀在線小說,甚至打游戲等。(3)在線教學缺乏團體協作,把學生分割成為一個個的個體,學生團體活動減少。沒有辦法實現實際場景中的教學,如學生分組競賽等。(4)在線教學影響學生視力,學生利用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實現線上學習,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影響視力[5]。
疫情期間,教育部鼓勵教師利用各平臺教學工具開展混合教學,組織學生在線自主學習[6]。目前,相關課程平臺在疫情防控期間均免費提供慕課教學、直播開課、教師在線教學技能培訓等服務,課程內容幾乎包括所有的主干課程和綜合課程,但是關于體育學科的在線教學資源較少。除了少量健康教育的理論課程外,其他術科(籃排足乒羽網)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儲備嚴重不足。另外,部分教師實施體育課在線教學,受居家環境限制,教授內容多為基礎理論知識或者基本技術動作,缺乏技戰術和實戰部分的內容,在項目專業學習上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實屬短期內的權宜之計。缺乏優質的、高質量的、系統的在線教學資源是影響體育課在線教學的關鍵因素。
體育課的教學計劃和進度安排表是在學期開始時制定的,常規體育課的實施離不開場地、器材。疫情期防控間,開展體育課在線教學時,師生居家,運動環境受限,難以實施常規的教學設計。另外,體育教學中,很多技術動作在學習初期容易泛化,需要教師手把手糾正,體育課在線教學時,學生和教師不能面對面,教師不能直觀的糾正學生的動作,學生難以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影響體育教學的進度,根本無法實施常規的教學計劃和進度安排。
體育教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整體學歷較低,學歷大多為碩士及碩士以下,專業為體育教育專業或者訓練學專業,信息化素養相對薄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實施線上教學,對體育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體育教師會使用PPT講解,但不會使用視頻剪輯、錄屏、配音等應用軟件,較少接觸信息化技術,對信息化技術的功能和價值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實施線上教學難度較大。特別是一些老教師,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差,信息化技術應用意識不強,對在線教學不愿意,甚至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緒。體育教師信息化能力參差不齊,缺乏經驗豐富的信息化體育教學人才,這是目前體育課在線教學無法避免的事實。
借助互聯網資源,構建體育資源共享平臺,滿足學生和教師的學習需求。體育教師備課時,可根據體育教學實際,選擇適合的體育教學資源,如體育比賽視頻、精品課、微課等,整合網絡教學資源和課堂教學內容,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形象、直觀的特點,提高教師備課水平,增強體育教學效果。課后,體育教師通過平臺分享體育教學配套課件、微課、課程實錄、教學反思等資源,教師共同探討,相互借鑒,有利于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以及體育學科整體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教師自主開發網絡課程,通過共享資源,學生不僅可以觀看自己老師的課,還可以同時學習其他教師的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動畫模擬乒乓球旋轉、路線、落點,讓學生進行細節學習,可以提高動作的規范性,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乒乓球技戰術原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居家教學和學習,運動環境受限,缺乏場地器材,教授內容多為基礎理論知識或者基本技術動作,缺乏技戰術和實戰部分的內容,很多術科類的項目無法開展線上教學。為此,可以選擇理論知識教學,如運動安全風險知識、運動與健康基礎知識等,提高學生體育知識儲備,避免運動損傷,為返校后體育課打下良好基礎。另外,疫情防控期間,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開展體能訓練類課程[7],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開展居家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安徽省發布指引指出體育教學上應以體能目標為主,進一步增強學生基本運動能力,提高身體機能[8]。開展線上體能訓練時,教師需要評估學生體能水平,了解學生當前體能發展水平,并將其作為運動負荷量的重要參考依據。線上體育課的運動強度、運動量、教授內容難度等要依據體能水平循序增減。
首先,體育教師需要正視信息化技術,全面認識和理解信息化技術的價值,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意識[9]。其次,體育教學中,信息應用和加工都依賴于硬件設備,多媒體教室、體育信息化場館等硬件設備,是保證體育教學信息化的重要前提。要加強體育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重視體育信息化教學硬件環境的建設,為培養和提高體育教師信息化素養創造有利的條件。最后,為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還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合作,為體育教師提供信息化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教育部門組織最新信息技術培訓,開展信息化教學大賽,提高體育教師信息技術和理論知識。學校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宣傳和普及,鼓勵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參與教研活動,同時組織信息化教學大賽,使信息技術成為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可以多角度、多主體評價學生在線體育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師收集線上教學的數據,對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鍛煉效果等內容綜合評價,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將學生的身體體能、知識技能、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納入評價體系[10],實現多角度評價學生。采用學生自主評價、同學互相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我的發展。綜合評價后,體育教師還可以采用激勵性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獎懲,讓學生及時看到反饋,強化激勵,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