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日芳
(廣東省茂名市博雅中學 廣東 茂名 525000)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除了知識技能的培養之外,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也是學校育人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應以核心素養為依托,積極開展德育教育,向學生們滲透健康的思想觀念,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涉及到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在學生身心發展歷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與小學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存在許多交叉、相似之處,思想道德品質同樣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關系著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教育行業已經充分認識到小學德育教育與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聯系,很多學校都在積極推動德育教育與核心素養的融合。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嘗試融入德育教育,并將德育教育引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為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完成提供助力。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很多小學的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應積極引入核心素養的相關理論予以完善,促進教育成果的提升。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脫節,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受家庭方面的影響與學校教育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家庭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生活習慣以及個體的形成。而現今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知、缺乏系統的家庭教育理念,即使存在家教意識、甚至付諸行動,但卻因自身水平有限或是采用理論方法不當以至于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學校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存在脫節現象。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施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教育的層面,而是要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去,使其在潛移默化的環境影響之下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
3.1 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校園環境是小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這就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在課堂上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引導學生。并且為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和開展德育教育,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建立師生平等友好的關系,以便更好地言傳身教。另外,學校中豐富的校園活動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絕佳機會,能在幫助小學生培養團結、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心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師還要把握好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契合點,實現雙向提高。家校共同培養,重點則在培養上,那就意味著所有的互動要是有效果的。例如,學校舉行德育宣講時,可以讓家長指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知識問答,這樣既能夠在家校德育教育之間形成聯動,有效落實德育知識,還可以促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更能夠達成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從而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3.2 鞏固課堂陣地,將德育教育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小學教育中的許多學科實際上都包含有德育元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借助這些元素滲透德育教育。以語文學科為例,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延展分析,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興趣,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學生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達成知識教學和德育教育的目標。例如,在學習《春暉》一詩時,在進行詩句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們學會感恩,進而在生活中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師長乃至于同學。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去感受父母之愛,而不是直白生硬的平述出來,否則無法使學生形成實感,自然也就無法達到德育的效果。
3.3 社會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代學生,若僅僅是學習成績好,則正反難辨;因此,除了學習之外,小學德育教育還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德育教育中,不管是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也好,良好的校園氛圍也好,還是樹立榜樣都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優良品格和正確“三觀”的人;因此,小學德育教育一定要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這樣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目標。
那何為全面發展呢?生活哲學的進步來自于實踐,那么促進學生的發展也要靠實踐。
只有讓學生深入到各種環境中去實踐、去親身體驗,才是檢驗我們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只有讓學生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孕育出學生的優秀思想品格,并使之不斷發展、完善。比如:課余時間或假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可以實施和操作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游覽紀念館、博物館、慰問福利院、參加志愿者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開展社會實踐,使之與社會廣泛接觸,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愛社會、愛民的優秀品格。
綜上所述,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對于學生道德品格的正確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將核心素養培育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效果,推動學生知識素養和道德素養的共同發展,使學生成長為適應新時代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