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偉
(安徽省合肥市倫先小學 安徽 合肥 230011)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重要內容,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其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多傳統文化內容,這些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審美能力。
1.1 培養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小學生處于年齡發展時段中的低齡段,對外界認知的能力并不完善,其自身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由于小學生接觸范圍的局限性,平日互動行為最多的家長、同學甚至教師的認知程度都會是對小學生認知能力建立的影響因子。而傳統文化作為古代文人遺留下來的精神瑰寶,是很多優異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和道德傳承的濃縮聚合物。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更為純粹地從中汲取優秀的文化知識,加強自身的認知能力,從而養成正確的認知方式,完善小學生的認知體系。
1.2 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小學屬于嚴格意義上學生進行學習的第一階段,此時的學生處于求知的萌芽期。小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是極其薄弱的,識字讀字的能力有限,導致其閱讀能力也存在局限性。而傳統文化中漢字、對聯、書法和唐詩宋詞等優秀文化成果可以極大程度地給小學階段的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傳統文化通過其豐富性和趣味性,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學習目光,讓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的同時,既能獲得其中的知識養分,又能在閱讀途中享受到語文閱讀的魅力,增強自身對閱讀的興趣。因此,小學生觸及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補充自身的基礎文化知識,達到提升閱讀能力基礎的目的。
2.1 提高小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針對傳統文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教師提及何為傳統文化,大部分學生潛意識中第一印象便是漢字、古詩詞等較為現實的物質,而不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遺留堆積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其中不單單包含學生自認為的傳統文化,還有我國的傳統節日、民族的各種禮儀和習俗等精神文化。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使得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偏移,導致如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是為滿足語文學習要求而進行。
為改變這一現狀,語文教師應該適當在日常閱讀中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例如在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向學生講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除了講授關于詩人的字號還有古詩詞的相關翻譯之外,教師不妨在向學生分析詩詞中身處異鄉的游子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情感基礎上,給學生傳遞關于重陽節的相關知識。在此,重陽節的知識其實已經成了詩詞必備的內容,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則可以采用新的策略。如,某app上的節氣人物動畫片,在趣味的基礎上向觀眾講述了每個節日的意義、現狀和呼吁,擴充學生對傳統節日了解的同時也頗具現實意義——傳統節日該如何傳承?引發思考。
2.2 立足文本,拓展知識。文本在教學當中屬于關鍵的教學素材,是展開對話的首要依據。小學語文課本當中沉淀著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因素。從漢語文化的視角來說,課本當中所選用的文章從上古到現在,時間跨度在三千年左右。這部分都屬于古代文化的遺產、文化遺產當中的精髓,當中包含著濃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牽涉到禮儀、風氣、道德、審美、經濟等,存在傳統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審美觀,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的個性、意志精神。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當中精選的歷代作品大多是不朽之作,都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包含濃烈的民族文化風韻。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從具體的篇章著手,與學生一同去領會其蘊含的文化精神。例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下冊中的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中介紹了名畫《清明上河圖》這一千年文脈的奇跡,最大限度地弘揚了中華文明,所濃縮的中華文明給當代中國帶來滿滿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如,教師可以利用神話文化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如讓大家在學習了《盤古開天辟地》、《精衛填海》之后,續寫課文沒有講完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作文或手抄小報的形式寫一寫、畫一畫在神話中的世界、神話中人民的渴望等等,都趣味十足。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同去領會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和美好生活愿望,探究神話的存在是否真的僅僅是空想呢?神話所反映的現實是怎么樣的?人們為什么要以神話寄寓現實的意義?等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深度思考,學生的文化基礎扎實了,語文素養就會不斷地提高。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留下的文化瑰寶,小學作為教育的重點階段,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師需要在清楚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的層次上,從學生和教師自身兩個角度綜合考慮,才能有效地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且這一進程是較為漫長的,需要教師在滲透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創新,才可以提出更加合適的滲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