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旺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 福建 三明 365300)
談到學科銜接有不少人認為語文教學有沒什么可銜接的,認為語文只要多認識些漢字就可以。其實,每一個學科都有認識、積累、提升的過程。
語文科教學要做到每一個年級,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較好銜接,越高年級要求也就越高,不僅要求教師自身知識儲備要豐富,教法先進,同時要求教師要清楚各個年段語文對學生的要求,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及知識結構。在備課前要知道每篇課文每個知識點是在哪個知識基礎上進行的,跟哪個年級的哪篇文章有關聯,這樣才能做好銜接重組。
語文的字、詞、段、篇教學都是個循序漸進的銜接過程。每個年級的每篇課文后面的習題作業都是一個銜接拓展遷移的要求。小學大綱要求在識字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要教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辨字音、字形、字義。如教“己”和“戊”字時可以把與這兩字字形相似的“已”“巳”和“戍”“戌”“戎”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掌握字音,理解字義的同時通過比較辨析清楚這些字的不同特征。為了能準確掌握讀音和意思,避免對這些字誤讀、錯用,可以編一些便于記憶和識別的口訣。如:“已(yì)半巳(sì)滿不出己(jǐ),點戍(shù)橫戌(xū)空心戊(wù),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如“反映”和“反應”兩個詞讀音都相同,但意義卻有較大的區別,放在一起比較,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反映”是指光的反射、返照。比喻從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出來;而“反應”是指人或物體在內部作用下發生了變化。
字詞教學范圍很廣,意義很大,采用銜接比較法可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是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常用而簡單的方法。
初高中階段課程較多,時間較緊。現行初高中語文考試已發生較大變化,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而現高考語文卷面字數也由原來700字左右提升到1000字左右;因此,語文教學對學生閱讀方法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比較閱讀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有效途徑。如教高中必修一《沁園春 長沙》時,就可以把它同初中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沁園春 雪》進作比較。通過比較教學,學生很快就能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點,詞牌名相同,句數相同字數也相同,兩首詞都描繪中國革命的壯麗圖景,氣勢磅礴,雄渾瑰麗,只是通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季節的景色來表現。如教學高中必修三《祭十二郞文》必修五《陳情表》時,可以把它們跟初中九年級下的《出師表》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祭十二郞文》、《陳情表》和《出師表》三篇同是表達作者深切強烈情感的課文,通過比較就可以發現,三者在抒發的對象不同,所以在抒發情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出師表》和《祭十二郞文》的情感是直接抒發的,而《陳情表》的抒發情感是間接的比較含蓄的。
文本閱讀,通過在原本熟悉的文本上進行銜接比較,能培養學生拓展和遷移,激發學生比較發現,同時提高閱讀速度,節約課堂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作文題分占語文學科總分的半壁江山。然而學校課時按排少,作文寫作又是大部分學生的簿落之處。因此,比較法作文寫作指導教學猶為有效。
近幾年高考作文幾乎是材料作文。這就要求在閱讀材料時,重在整體把握材料,這一環節是決定是否跑題的關鍵。在練習這類作文時,教師可根據材料擬出幾個角度讓學生選擇。如材料:“有兩棵優質的樹苗,一個將其中一棵植在瓦盆里,用鐵絲左纏右繞……。另一棵被種在庭院里,澆水施肥……。”
教師擬出下列幾角度,讓學生比較選出最佳立意。①逆境成就完美人生。②培養人才的關鍵在于順應天性。③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才。④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的人。學生通過比較容易發現:①脫離材料——離題;②立意是不符材料內容的,偏題;③從“瓦盆”“庭院”兩者都成才的綜合角度(環境)較好;④從過程(方式)角度最切合題意。
在作文教學中利用比較法指導學生作文審題立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擴大思維空間,盡可能從多個角度立意,通過比較確定最佳角度。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不同學生作品,教師評改時只是教師個人情感愿望與要求,不一定與學生情感相符。老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雖有較為詳細的眉批、橫批、總評等“滿篇皆紅”,但往往也得到學生的認可。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讓學生參與相互比較評析作文的效果遠遠大于由教師一人完成的效果。①同一題材作文,讓學生之間相互比較后再修改,可以讓文章進一步提升。②按學生的心理特征,親眼看到別人同樣題材作文,容易吸取,興趣性強,再回過頭來比較自己作文的不足,修改起來也就容易得多。③可以擴大同類作文的比較閱讀。
相同材料要求同一階段作文的相比較,可以發現相互優缺點,有利于創新提升,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考場作文的特點是:就是時間緊。為了在盡短的時間,達到審題立意選材篇章結構等方面的要求,可以傳授學生:①回憶比較平時的習作;②回憶學過的課文或看過的作文選;③回憶考前練習的作文標題等;也就是引導學生用寫過閱過的題材技巧等相似的文章進行比較,盡快切題入文。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銜接比較教學是一種方法過程,銜接比較教學的方法多式多樣,在教學不同教材內容時要重視銜接基礎的作用可選擇不同向度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