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喬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羽毛球是一項在我國社區和學校都較為常見的體育活動,參與羽毛球運動的人群較為廣泛。羽毛球裁判員、運動員和教練員共同組成了參與羽毛球競技比賽的重要元素,羽毛球教練員不僅需要組織與閱讀比賽,還要根據既定的規則將比賽順利進行下去[1]。所以,羽毛球裁判員的角色于這項運動而言十分重要。伴隨著羽毛球事業在我國的不斷發展,羽毛球裁判員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需要被重視。
該文以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建設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該研究以“羽毛球”和“裁判員”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平臺進行檢索,使用并集方式,檢索到多篇文獻可為該研究的基礎框架、理論支撐等提供有益的參考。
1.2.2 訪談法
該研究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對羽毛球裁判員、體育管理領域相關學者和博士生等進行訪談,所有的訪談均采用半結構化提綱。每名訪談對象的訪談時間在30~40min 不等,線上訪談使用騰訊會議、微信等移動辦公平臺進行。訪談結果結合文獻基礎,促進該研究的完成。
我國羽毛球裁判員的層次劃分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有國家級裁判員、省級裁判員和市級裁判員(也有國際級裁判,該文不做過多研究);按照執裁的水平劃分,有高級裁判員、中級裁判員和初級裁判員;按照所屬類別劃分,有大學生賽事裁判員、專業賽事裁判員和業余比賽裁判員。這些層次劃分都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的,如果要將各種劃分類別打亂,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疊。但是不論如何劃分,我國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在客觀上確實存在結構和層次的差異,從不同層面共同推動我國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建設和羽毛球運動的整體發展。
我國羽毛球裁判員的基本素質主要包含年齡、職業結構、知識結構(學歷)、外語水平等多個方面。從年齡看,羽毛球裁判員的整體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趨勢,缺少年長且實戰經驗豐富的裁判員,同時也存在羽毛球裁判員整體年齡段斷檔的風險。從職業結構看,我國羽毛球裁判員隊伍中,高校教師和在校學生占了絕大多數,達到83.8%。對于體育教育等專業的學生而言,參與到羽毛球裁判員的工作之中,是因為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這項工作高度相關,所以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在實踐中鞏固所學[2]。而教師比例較高,是因為高校教師的閑暇時間相對充足,且比較符合羽毛球裁判工作的各項要求。
從知識結構,也就是學歷來看,大部分的羽毛球裁判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可以看出裁判員隊伍的學歷水平整體較高。高學歷和知識結構對于裁判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再看外語水平,我國羽毛球教練員的外語水平整體偏低,這一現實對我國羽毛球裁判員隊伍沖擊世界高水平賽事是一種阻礙[3]。外語水平的整體走低,和職業結構相關聯,因為大部分的裁判都是體育專業的學生,而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外語、數學等學科上普遍存在短板,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
我國羽毛球裁判員的培養模式大致分為俱樂部模式、高校模式和社會模式,這3種模式各有各的特點和優缺點。其中,俱樂部模式最為少見,其主要優勢包括注重青少年羽毛球裁判員的培養、有助于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有利于俱樂部業務的開展和可以形成較強的集體榮譽感,但是其也存在客觀的劣勢,如對高水平教練員的培養較為缺乏、忽視了裁判員之間的競爭機制的構建、培訓方法較為陳舊。高校培養模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包括受眾人群年輕化、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均等化、有很好的實踐機會,但是其也存在內卷化和幫派意識嚴重等客觀問題[4]。社會模式與俱樂部模式較為相似,但是它的培養主體一般是省市體育局,通過舉辦裁判員學習班進行培訓,這種模式較為正規,但其收費也較為昂貴,多為在校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工作者的培訓首選。
優秀的羽毛球裁判員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與其所接觸的外部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從羽毛球裁判員培養模式的分類來看,高校培養模式下的裁判員大多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沒有完全接觸真正的社會,思想較為單純。就俱樂部培養模式而言,裁判員的資源主要是依靠俱樂部的資源供給,所以一個俱樂部的財力和各方面如果資力雄厚,可以較為有效地影響羽毛球裁判員的執裁能力[5]。在社會培養模式下,羽毛球裁判員的外部資源會更為全面,因為培養主體省市體育局可以調動的資源和覆蓋的面會更廣,所以這種模式對裁判員的執裁能力影響最為深刻,但是較高校培養模式而言,其也是十分復雜的。
高校培養模式下的裁判員,往往是一群缺乏社會經驗的“毛孩子”,缺乏臨場的自信心,所以容易在執裁時出現壓力大和焦慮等心理狀態,或者是精神高度緊張,導致錯判和誤判現象[6]。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與比賽的層次和自身的水平不對等、觀眾和教練員的影響等有關,也可能是出現個別錯判和漏判后的心理波動。但是無論如何,心理因素對羽毛球裁判員的實際工作至關重要。對于羽毛球裁判而言,豐富的臨場經驗、良好的應變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去積累和歷練。很多裁判員總是在一定級別的比賽間來回“游蕩”,導致自身的水平一直得不到質的提升,還有的大學生裁判員只是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經驗的積累,這往往會影響到自身整體執裁水平的提升。
羽毛球裁判員主要從事的工作分為組織、編排、記錄、臨場等,根據不同的職責進行專業化的選拔和培訓。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考察裁判員的綜合素質,借助資深裁判考官的經驗進行挑選[7]。在培訓過程中,要求接受培訓的裁判員要根據臨場的問題作出迅速的判斷和處理,通過實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執裁水平。
要特別重視羽毛球教練員的培訓方法和體系的革新,提高裁判員的執裁能力。隨著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其規則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就需要裁判員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緊跟羽毛球運動發展的大勢。設計出一套科學的培訓方法,有助于裁判員提升自己的積極性,這對執裁工作百利而無一害。除此之外,還應該制定嚴苛、科學、系統的考核體系,加強考核過程中的紀律監督,從各方面對考核對象進行評價,爭取能夠挖掘出更有水準和潛力的裁判員。
通過在全國和各省市區建立優秀羽毛球裁判員庫,可以縮小各地區羽毛球裁判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在優秀裁判員庫里選取資深裁判員,參與各級別的培訓工作,加強資深裁判員和年輕裁判員之間的交流,從而快速帶動年輕一批裁判員的迅速成長[8]。從目前的培養現狀及影響羽毛球裁判員培養的因素來看,還需要尋找我國在羽毛球裁判員培養中的薄弱環節,加強對裁判員的素質培養,通過優秀裁判員庫的建立和庫內人員交流,切實提升我國羽毛球裁判員的整體實力。
裁判員的管理對裁判員隊伍的建設十分重要,這影響到裁判員的整體影響力,通過科學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我國的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在道德、專業和身體等素質方面,得到全面的監管。同時,加強監管責任的強化、細化和落實,也是十分必要的,給予一些經常參加執裁工作的裁判相應的獎勵和鼓勵,對不經常參與裁判工作的“混子”,可以吊銷去裁判員證書,避免裁判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
羽毛球運動是我國眾多競技運動項目中的優勢項目之一,加強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建設對我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我國羽毛球裁判員在層次劃分、基本素質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都有清晰的規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需要看到的是,獨特的資源和執裁環境作為外部因素,心理素質和執裁經驗作為內部因素,共同影響著羽毛球裁判員的執裁能力。注重專業化的選拔和培訓流程,提高裁判員的整體素養,對羽毛球裁判員的培訓方法和體系加以改進,建立優秀裁判員庫,健全羽毛球裁判員管理體制等,是我國羽毛球裁判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