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枚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實驗學校,廣東韶關 512300)
德育教育是滲透與落實生命教育的重要陣地。推動德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有機結合,既是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科學方法,也是改革與創新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能夠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施效果,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關愛他人、珍惜生命,積極創造生命價值。然而,目前大多數小學的德育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尚未與生命教育有效結合,因此,研究二者的有機結合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的小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的德育教育觀念過于陳舊,在課堂上仍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理論知識,沒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思想意識,尚未清楚認識到德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導致所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與小學生生命教育嚴重脫節,無法培養和提升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嚴重降低了德育教育質量[1]。
當前,大部分小學沒有建立完善的德育體系,德育教育活動按部就班地沿用過去的單一方式,導致學生對內容單一、程序固定、枯燥無味的主題班會式德育活動缺乏參與興趣,不愿意投入其中,從而影響了德育效果。此外,一些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讓學生死記硬背德育課程考試知識點,忽略了學生創新創造、動手實踐能力及個性的發展。教師沒有從生命教育角度創新德育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限制了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改革的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效應極大影響著各領域事業的發展,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此趨勢下,一些小學開展的德育教育工作愈加趨于功利化,在設計與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時明顯向社會需求與媒體喜好傾斜,未結合小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現狀及需求落實相關工作,削弱了德育教育本身的實際價值和積極意義。
在將小學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德育教育現狀為依據,以目前存在的德育教育問題為導向,有方向、有目標地推動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確保二者結合的路徑科學可行,從而切實改善小學德育教育現狀,推動小學德育教育質量邁上新臺階。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采用以下策略。
德育教育與生命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挖掘并掌握二者關系能夠為二者的有機結合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小學德育課程教師要加強對二者關系的挖掘[2]。德育教育的實施宗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的基本指導思想為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觀,德育任務是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與了解自己,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其中,人的生命相關內容是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內容。新時期的小學生生命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與重視人的生命,理解并積極創造人的價值。可見,二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關系。教師應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關系,革新自身教育觀念,深入鉆研德育教育教材,從融入生命教育角度出發,豐富德育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從而順應新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德育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中的“花兒草兒真美麗”這節課前,教師以融入生命教育為目標創新了備課工作,在分析教材內容后,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將“一花一草均有生命,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和保護”作為本節課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錄制了“探究花草秘密”的微視頻。在導課環節,教師播放微視頻,直觀展示花草的生命過程,讓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課堂上,教師先鼓勵學生說出身邊的花草樹木,分享自己對花草樹木特點、名字的了解,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如何愛護花草樹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變成共享的德育教育內容與生活教育資源,從而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教學模式,促進教學目標逐步實現。
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從和生命教育相結合的路徑入手,不斷創新德育教育方式,豐富德育教育內容,賦予德育教育更多生命活力與創新設計,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德育教育中受到生命教育,樹立生命意識,在生活中更加尊重與熱愛生命。此外,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利用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踴躍參與到德育活動設計、德育活動組織、德育活動開展、德育活動評價等環節,從而提高小學生德育教育整體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心中的‘110’”這節課時,教師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及時開展了具有實踐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扮演110接線員,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和解決人民群眾遇到的各種危機問題。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會了“群眾”處理突發事件的正確方法。緊張刺激的角色扮演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分辨能力和安全意識。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強化了自我保護意識,也自覺肩負起保護他人的意識,懂得了珍愛生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培養學生友愛互助的思想與行為習慣是小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德育教師在將生命教育融入德育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并落實此任務[3]。
例如,教師可采用行之有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制訂兼具生命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任務,鼓勵學生在收集相關資料、設計完成任務的方法、實際動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幫助,一起討論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并樹立集體榮譽感,在彼此友愛互助下更高效地完成任務。這類德育任務能夠將生命個體所具有的相互尊重與友愛充分體現出來,相較于單一講解理論知識,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對心靈的洗滌,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發育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身心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必須做到不忘初心,切實消除德育工作的功利色彩[4]。
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情變化,以學生為中心改進德育教育工作,提升自身的教學修養。此外,教師要合理運用互聯網及各類新媒體平臺宣傳學校德育教育活動,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有積極影響的德育活動,并從各界反饋信息中挖掘有價值的內容,進一步優化小學生德育教育與德育生命教育的結合工作[5]。
總之,小學德育教育不能脫離生命教育,教師要充分發揮二者有機結合產生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