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露
(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問題意識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一種動力[1]。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小學數學課堂普遍存在著這樣幾種現象。
現象一:學生提出的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不多。雖然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但往往一位學生提出問題后,其他學生都會依葫蘆畫瓢,提出同質化問題,缺乏思考。
現象二:有時,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思考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但教師覺得該問題價值不大,或者與自己的教學內容不符,于是常常用“課下我們再來研究”敷衍學生。
現象三:一節課下來基本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主要分析和解決問題,很少提出問題。部分教師因為擔心學生的提問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進度,往往不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以上三種現象是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經常遇見的,那么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1】小學生提出問題基本是出于好奇心,只從問題的表面提出問題,并未經過深層次的思考,沒有考慮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這樣的提問是沒有價值的。但很多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仍將關注點放在知識教授上,而忽略了以生為本的重要性,缺乏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思考2】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但教師沒有預設該問題,經常回答不出,于是便敷衍了事。這樣做會導致學生漸漸失去提問的積極性。
教師首先要摒棄原有的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不再拘泥于趕教學進度,而應依據學情,營造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認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以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對新知識的困惑,有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觀察和發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根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創設情境,多問幾個“為什么”,以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問題意識的形成是不知不覺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改變評價的方式,不能簡單地以對錯來評價學生的問題,而是要從問題的價值角度進行有效引導,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進一步培養其問題意識[2]。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出問題。教師在講新知識前,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認識百分數”一課時,教師可這樣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百分數。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有什么問題想探討?”學生之前學習了小數、分數,聯系所學提出問題:“什么是百分數?”“為什么要學習百分數?”“百分數怎么讀、怎么寫?”……學生提出的問題正好是本節課要講的新知識點,于是教師可鏈接新舊知識,采用適當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置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意識到認知的不平衡,從而發現并提出問題。
一位教師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在學生學習了厘米后讓他們畫3厘米的線段。學生都知道可以從0刻度線開始,畫到3的位置。當學生都在安靜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小練習時,突然,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的尺子斷了,沒有0刻度線,畫不出來。”其他學生聽聞都笑了。這時,原本有秩序的課堂氛圍頓時被這個小插曲打破。
只見,這位教師對學生說:“大家安靜一下!剛才這位同學提出一個寶貴的問題,沒有0刻度線,怎么辦呢?下面,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從其他刻度開始,從1畫到4、從2畫到5或從3畫到6。”
這位教師沒有按預先的教學設計,而是及時抓住課上這個小插曲,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再利用學生新提出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嘗試通過討論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完“用數對確定位置”后,總結道:“我們在確定位置時,有時需要一個數,有時需要兩個數。那么……”
話音未落,學生產生疑問,大膽表達:“有時會需要三個數嗎?”
教師點評:“真是大膽的猜想,用數對來確定位置時,究竟什么時候才會用到三個數呢?這些問題,就留給大家在未來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慢慢去探索和研究吧。”這既肯定了學生的提問,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提問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留白”原是藝術表現手法之一,是指在藝術創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留白,能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
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確定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7×4=28(平方厘米),用“底×高”來計算。教師適當留白,提問學生:“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是底邊乘鄰邊?”教師適時追問:“是啊,為什么呢?誰來解答這位同學的疑問?”本環節中,教師適當留白,一句“誰還有疑問?”引發了學生的質疑,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在教學“求商的近似值”時,教師出示問題:“媽媽要將2.5千克油分裝在0.4千克容量的玻璃瓶里,需要準備幾個瓶子?”題目一出,有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報出算式:2.5÷0.4=6.25(個)。大部分學生隨即肯定:“對的!對的!”教師沒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接著說:“××同學的想法你同意嗎?你是怎么想的呢?有沒有其他想法呢?”學生開始進一步思考和討論。一位學生說:“老師,現實生活中有0.25個瓶子嗎?”這位學生的話音剛落,其他學生都恍然大悟,笑了起來……課堂留白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可視化”,提升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恰當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從小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