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輝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實體教育向在線教學的轉型,如何提升在線英語教學效果成了業內的焦點話題,而網絡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時間投入、努力程度及不同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近年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通常聚焦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分類、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相互作用、動機調節策略研究等方面,很少關注“互聯網+”信息技術媒介下催生的在線英語學習者這一特殊群體。很多在線學習者由于受外語基礎薄弱、自主學習監控能力偏低、外語學習熱情不高、網絡環境不理想、互聯網授課平臺操作不熟練等因素影響,日漸產生了在線英語學習動機衰竭現象。
國外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外語學習動機衰竭開展理論與實證研究。語言學家Dornyei將動機衰竭(demotivation)學習者類型劃分為動機衰竭型學習者(demotivated learner)和負動機型學習者(amotivated learner),二者區別在于:前者指學習動機在外部力量影響下逐漸變弱甚至消失;后者指學習者從一開始就缺乏學習的動機,與外語因素關聯不大。[1]Christophel&Gorham、Ushioda等學者認為,學習者的動機衰竭源自教師,尤其與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緊密關聯。[2-3]可見西方學者在動機衰竭問題上,普遍是通過學生群體進行研究的,“認為教師是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教師行為、教師素質、教師性格等方面。教師應該積極尋求對策,最大限度降低削弱動機的影響因素。”[4]
國內學者對于語言學習中的動機衰竭現象研究多始于2000年后,蘇琪指出,當前我國關于外語學習動機衰竭及調控策略的系統研究比較少,且不夠深入,研究對象基本局限于在校大學生和中學生群體,對互聯網時代在線學習者這一群體的研究相對匱乏。[5]劉靜通過對106名在校大學生問卷調研發現,英語專業學生的動機衰退影響因素包括內因(性格、語言學習策略、過往失敗經歷)及部分外因(教師、學習環境)。[6]黃曉瓊對第二外語課堂上動機衰竭表現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影響動機衰竭的顯著性因子既有外部因素(缺乏語言交流機會、教學方法不當等)又有內部因素(語言學習失敗)。[7]國內較早關注網絡外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研究基本上側重研究遠程外語學習中的學習者因素與網絡外語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直接對網絡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衰竭現象進行調研的相對較少。
國內學者陳勇在綜合分析了國內各類學習者動機影響因子后,建議將學習者動機劃分成學習者、教師、學習材料、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并將網絡外語學習者的動機要素主要概括為:外語學習動機、計算機使用能力、網絡學習態度、自學能力。[8]研究將借鑒此動機要素劃分方法,整體上分學習者因素和非學習者因素對網絡外語學習者的動機衰竭問題進行剖析。在學習者要素研究中,研究借鑒了國內學者高一虹等的動機類型分類方法,即“工具型動機、文化型動機、情境型動機”[9]。
研究主要選取吉林省某財經高校2018級約80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作為抽樣調研對象,進行為期兩學年的英語學習動機跟蹤研究。總體上,研究結合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精讀、口語、聽力三個在線自主學習模塊,以網絡學習者的動機衰竭為研究切入點,結合自編調查問卷、學生訪談、網絡課堂觀察等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上使用SPSS 13.0對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課題組在入學初、大一上、大一下、大二上、大二下對隨機抽樣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數分別為:N初=80,N一上=78,N一下=76,N二上=75,N二下=73(N代表有效回收的調查問卷數)。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大二下學期因為疫情完全采用遠程在線教學。
(1)在線自主學習課程中,學生總體的英語學習動機強度是怎樣的,有什么樣的變化趨勢?
(2)在線自主學習課程中,影響動機衰竭的學習者因素和非學習者因素有哪些?
根據數據統計,抽樣學生在五次調研中的英語學習動機強度值依次為:入學初31.92,大一上32.45,大一下31.65,大二上34.36,大二下28.56。該校學生的在線英語課程學習動機在大一、大二上學期經歷了兩次強度值上升,且入學后第一學期英語學習動機顯著高于入學初,但又在大二下學期遠程在線授課階段出現了動機強度值顯著下降。根據各類型英語學習動機的統計結果顯示,抽樣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呈現工具型動機居主導地位、情境動機起伏明顯的特征。其中,信息媒介和個人發展兩類工具型動機一直表現出較高的動機強度,可見考試、升學、就業等始終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強大驅動力。此外,學生在經歷入學過渡期后逐漸適應在線自學課程的模式,轉而受學習環境干擾比較大,致使學習情境動機逐漸攀升。在互聯網時代,該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逐漸由傳統課堂教學過渡到翻轉課堂、在線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混合式教學充分調動了自身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另一個處于高位的是社會責任動機,該動機類型在入學初處于最高值,在大一學年開始緩慢下滑。但在大二上學期,隨著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和對西方文化了解的深入,語言學習積極性明顯增強,其中社會責任動機逐漸上升,情境動機呈下降趨勢。成績和出國動機總體上處于低位,表現為階段性動機衰竭不足,在影響網絡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機強度分配上比重較低。
從互聯網角度剖析導致學生語言學習欲望衰退的學習者因素,既要考量當下網絡技術及各種在線授課平臺是否在學生的實操能力范圍內,又要考慮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在線自主學習。在受試80人中,有68人在訪談中表示在線英語學習效率不高,并且出現了英語學習欲望衰退的現象,這說明該所高校的學生普遍出現過在線英語學習動機衰竭的問題。研究在借鑒前人研究問卷基礎上,結合了“互聯網+”時代學生新出現的動機衰竭現象,設計了結構性調查問卷。通過運用統計學軟件,對問卷中題目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KMO值(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為0.805,適合做因子分析。然后篩選出負荷大于0.6的動機衰竭因子并進行問題歸類,最終得到四個影響因子,即計算機使用能力低、網絡學習態度不高、自我監控能力缺失、在線學習策略缺乏。在線教學和學生訪談反饋后,研究認為“90后”和“00后”的學生基本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如在線文字溝通、下載工具、注冊賬號、安裝麥克風等。這一代學生的計算機使用能力不足多表現為:無法短時間內適應各學科網絡教學APP,無法有效地利用英文網站檢索信息,在線平臺上不能熟練使用英文進行課堂互動等。以該校的精讀、口語、聽力三門在線課程為例,三門課程分別使用長江雨課堂+SPOC、UTalk視聽實訓平臺、iSpeak愛口語軟件,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一段時間后才能基本掌握各個APP的語言學習功能。在對待網絡教學的態度上,學生經過幾個學期的在線學習后,普遍認為純網絡教學缺少面對面的語言交流互動,表示更加傾向于傳統課堂教學或者混合式教學。自我監控能力是影響在線教學的關鍵性因素,學習者自身無法保證學習時間投入、提升課堂專注度、準備好學習材料等都會極大地影響學習效果,導致英語學習動機衰竭。
對于非學習者影響因子,研究依舊采用結構性問卷和訪談的研究方法。通過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問卷KMO值為0.821,適合做因子分析。經過篩選出負荷大于0.6的動機衰竭因素,引起動機衰竭的非學習者因子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學習環境、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材料。“互聯網+”時代,引起學生在線英語學習動機衰竭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學習環境、教師、學習材料。學習環境差特指網絡學習環境不佳,如網絡服務延遲、在線互動交流途徑缺失、在線學習缺少語言學習氛圍等,這些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網課質量,進而造成學生階段性在線課程學習欲望衰退。此外,早已習慣于傳統課堂填鴨式教學的教師將灌輸式教學模式轉移到互聯網教學中,并且不及時更新、調整教學材料,這就使很多在線課件與教學設計不適合網絡播放與使用。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啟發和價值觀層面的引導,枯燥的語言素材和生僻的詞匯間接造成了學生對在線語言學習逐漸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主動融入在線課程的學習。
文章調研了某地方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線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動機衰竭現象,歸納總結了學生總體的外語學習動機強度變化趨勢,剖析了影響動機衰竭的學習者和非學習者因子。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網絡英語學習動機整體呈現工具型動機居主導地位、學習情境動機起伏明顯的特征;影響在線學習的網絡學習者和非學習者動機衰竭因子包括計算機使用能力低、網絡學習態度不高、自我監控能力缺失、在線學習策略缺乏、學習環境差、教師教學方法不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