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旭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以下簡稱“綱要課”)是以歷史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課程。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通過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所做出的“四個選擇”,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達到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學習目的。為了更好地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有必要提升綱要課專題式教學的實效性。
專題式教學,也稱為“問題式教學”,是教師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教學目的,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一套相關教學內容。
專題式教學,是指以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為基本依據,將教材的知識內容按照重要性、敏感性、關聯性、易混性等特點,分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專題,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概括和充實,用專題化的主題、主線加以貫穿,形成前后連接又相互獨立的系列專題,再輔之以學生自學,以掌握教學內容,并圍繞專題式教學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最終形成的一種課堂教學新模式,標志著教學內容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成功轉型,拓寬學生思路,提高教學實效性。
所謂綱要課專題式教學,就是打破綱要課原來的設計內容,將全書總計十章的內容,以中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為主題和主線,對教學內容重新概括和分類,形成若干個專題單元,即內容為本,形式為要,并以此設計教學方案的教學模式。
綱要課教材記錄了自1840年至今180多年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外交諸多方面,而筆者所在學校(吉林化工學院)綱要課課時僅為40學時,其中還包含2學時的實踐,因此,課程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與課時少的矛盾就凸顯出來。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為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彰顯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政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專題式教學可以相對集中、深入地進行課堂教學,能很好地解決上述矛盾,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如教材中第六章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內容,教師可構建問題導入式的專題式教學,包括凝練主題,設計教案,創新教授。以問題導入,如以“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為主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本專題中,重點講授四個問題:日本為什么要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日本如何發動侵華戰爭;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全民族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了中國歷史知識,有學者做過統計,初中歷史教材有上下兩冊,總計17萬字,高中歷史教材也有上下兩冊,共45萬字,學生對歷史時期、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已經有了基本了解,但在中學階段學習歷史是“知其然”的過程,對隱藏在背后的客觀規律、歷史經驗還不甚了解,在意識形態上也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維和邏輯體系,無法準確把握、深入了解歷史和人民所做出的“三個選擇”,更加無法以青年的擔當與自覺去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無法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因此,為了區別于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彰顯思政課程的教育功能,必須告別傳統的章節式授課形式,以專題教學方式把相關歷史史實有機結合起來,去探尋歷史發展規律,走進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辛探索并不斷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
有部分學生對于綱要課程的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課程不重要,只是干巴巴的純理論性知識,缺少學習興趣,認為這門課程對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和意義,基于這種認識,出現厭學或棄學的學習行為,經常會陷入修夠學分就足矣的狀態,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不會深入挖掘、探索學習綱要課程的目的和意義。而專題式教學可以沖破原有教材的束縛,將教材體系轉變為教學體系,教師可根據自身擅長領域,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及當今世界所發生的時事熱點問題等,重新構建授課內容,設計教學計劃,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參與度,讓綱要課逐漸成為學生們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思政課程。
綱要課專題教學應該緊緊圍繞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艱辛探索并不斷取得偉大成就這個主流和主線,打破教材中章、節格局的束縛。[1]教師在掌握和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凝練教學主題,不斷深化教學內容。筆者從教學目的和重點出發,將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形成以下九個專題:
第一專題:帝國主義的入侵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本專題主要講授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是促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幫助中國實現了資本主義現代化?西方列強的侵略使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階級關系、歷史任務產生了怎樣的歷史變化?讓學生了解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是近代中國落后、貧窮的根本原因。
第二專題:近代中國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專題主要講授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階級為了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所做出的一系列探索,使學生了解舊式的農民戰爭和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不能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也不能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完成救亡圖存、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更不能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
第三專題: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本專題主要講授中國的先進分子選擇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近現代中國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斗爭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領導下,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第四專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專題主要講授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艱辛探索的歷程;使學生了解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的艱難處境,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理論內涵,更加明晰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革命道路理論,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突出表現。
第五專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本專題主要講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造成的沉重災難,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評價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作用,本專題重點講授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及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原因及其標志。
第六專題:為新中國而奮斗。本專題主要講授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體和政體,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實現祖國大陸的解放和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恢復、發展,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第七專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本專題主要講授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及其重要意義,走向社會主義是新中國的必然選擇,重點講述這一時期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性質的社會,以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中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及其現實意義。
第八專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本專題主要講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發展進程;懂得實行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熟悉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歷程;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黨代會為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貢獻。
第九專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本專題主要講授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在這個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等,在這一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并成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可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自選主題,搜集整理相關史料,形成講課內容,在課上為大家講解,再由教師評價、補充。學生也可以以歷史電影為題材,如《八佰》《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班級成員分組,共同合作,拍攝時長為10分鐘的微電影。教師也可根據當地人文、歷史等特點,對學生進行紅色資源專題性教學,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紀念館,實地參觀,學習,切身感受。推薦學生觀看歷史類的教學電影如《光輝歲月》《百團大戰》《貝拉日記》《周恩來外交風云》等,感受歷史的滄桑變化和國家的發展壯大。教師也可為學生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定期開展讀書會,為學生提供相關歷史書目,如《苦難輝煌》《天朝的崩潰》等,師生交流感悟,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改變課堂教學體系、社會實踐體系的基礎上,對綱要課的考試考核體系進行調整。筆者所在學校的考核內容及評定方式如下:本門課程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課,即為考試課(期末閉卷);總成績=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成績(占30%),平時成績:期中測驗(10分)+微電影拍攝/自學自講(30分)+課堂作業(30分)+線下討論(10分)+任務點視頻、測驗(20分)。
課堂表現加分情況:課堂中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下查閱與本課程相關的資料、文獻,并撰寫其心得體會。
通過改進課程的考核內容,重建評價體系,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專題教學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多個方面,是一種全方位的變革。思政課教學應當積極運用,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以達到綱要課的課程要求: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加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2],最終達到提高教學實效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