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鍵湛 張鐵雄 鐘進
(1.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湖南省湘潭縣青山橋鎮中心學校 湖南湘潭 411201)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鄉村發展的重大契機,也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支撐。隨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等戰略的提出,國家的工作重心已經側重于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基本完成,要使農村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就要將鄉村振興作為戰略支撐,結合鄉村地區的特點,發展鄉村體育旅游產業,不僅能夠整合鄉村地區的體育旅游資源,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還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鄉村的發展與振興是我國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目前社會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的不充分,迫切需要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最大群體也是農村地區的農民[1]。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而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促進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途徑[2]。要達到人民共同富裕,鄉村地區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隨著政策、資金等的側重與扶持,鄉村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中國鄉村地區范圍廣大,且人文、地理等方面各具特色,各鄉村的發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論。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旅游的融合對鄉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體育旅游作為鄉村振興與發展的重要抓手,契合了鄉村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態,體育旅游作為一種休閑、健身的旅游方式,能夠直接在鄉村旅游中體現出來[2]。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旅游的融合,補充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豐富了鄉村振興的途徑,促進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能夠直接帶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鄉村的振興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湘潭地區鄉村振興與體育旅游相結合的優勢十分明顯,但目前處于發展的瓶頸期。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重形式輕內容、規劃不合理、農民主體參與度小等問題突出,在湘潭地區的體育旅游快速發展的階段,如何利用區域內的體育旅游資源破除瓶頸期,布局規劃后續高質量穩定發展,是其體育旅游產業迅速發展的障礙所在。
湘潭地區對鄉村地區的體育設施建設正在快速完善中,湖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湘潭市共有11 個體育場館,每年聯合長沙、株洲舉辦體育賽事百余項,但大部分存在規模小、形式單一、沒有特色、區域影響力不足、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鄉村地區中,各村部、學校基本配備了體育健身設施,但設施陳舊、數量少、使用率不高,不能完全作為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設施進行利用。而且,長株潭體育消費水平不高,主要為實物型消費,體育旅游起輔助作用,體育產業發展不規范,且落后于全國水平[3]。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不能僅限于農業,要一二三產業融合[4]。通過對石鼓鎮頂峰村旅游區的了解,受特殊情況的影響,該鎮的旅游產業發展趨勢不佳,接待的游客數量銳減,不少旅游設施沒有得到良好維護已經發生損壞,不少地區由于沒有規劃地開發利用,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環境,其他鄉鎮的特色產業小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鄉村地區產業規模較小、發展難度大、抗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較弱以及重效益而輕文化等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鄉村地區的體育人文素質較低,這是限制鄉村地區體育旅游發展的另一個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具體沖突體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環境的破壞、異化等方面[5]。巫家拳、火龍舞等歸屬于傳統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兩個范疇,但目前這類文化形式卻沒能與體育旅游相結合,在體育旅游、體育賽事中未能著重體現,僅僅以觀賞的形式展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項目正逐漸消失,其文化底蘊也逐漸丟失。而紅色旅游的形式與內容缺乏創新,沒有發揮該地區的特色,所以一定要借助紅色旅游,打造特色體育旅游產業[6]。
鄉村體育旅游是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7]。就目前湘潭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來看,明顯出現后備人才不足的現象,導致體育旅游模式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和規劃,影響了體育旅游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8]。
鄉村體育旅游的發展不是單純的城鎮化發展,要追求高質量發展,要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9]。要認清生態文明的本質,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是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新文明[10]。從毛澤東指出的“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興衰論”“生態民生論”等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花石鎮羅漢山景區為例,其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就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環境污染和亂砍濫伐等現象嚴重,景點的規劃紊亂,游客素質有待提高。
鄉村振興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動體育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融合,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將5個“激活”作為驅動,完善三大主要旅游模塊,積極發展和創新體育旅游資源。將傳統民俗項目、紅色旅游資源規模化、規范化、特色化,一方面傳承、弘揚傳統體育項目和紅色文化[11],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幫助當地無法外出就業的居民解決就業問題,這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基礎的基本特征。要將湖南地區的紅色文化品牌做出特色,做到精美,做響招牌,讓這片紅色土地煥發生機。雖然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一定模糊性,但給予了各地區充分的創新空間,一定要重視創新、鼓勵創新。要使得體育旅游的項目、管理更加現代化,要用適合的管理體系,加快體育旅游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融合、不斷發展,提前預見問題、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構建高層次、細層次、重落實、求發展的管理體系。
將“五位一體”作為指導思想,協同發展。一個旅游景點的開發需要多方的合作,會涉及其他地區和行業[12]。鄉村振興與體育旅游的融合也需要各行業協調合作。政府的財政支持,企業和運營商的策劃、運營、管理,群眾的參與、意見的反饋,服裝、道具、文化節的宣傳贊助等,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在本地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需要進行跨地區資源分配,跨行業進行分工,各司其職,取長補短。通過對韶山、昭山等景區的實地考察發現,市區內的景點,規模較大、等級較高,在宣傳、運營手段、管理等方面經驗豐富,體系完善,但項目陳舊,缺乏特色。縣域周邊的“小景點”一般處于開發初級階段或待開發階段,各方面的發展都不完善,而且距離市區優良旅游區較遠,往往不會作為游客最佳旅游目的地,但開發成本更低,更具塑造性。在同行業內,“大景點”向“小景點”提供經驗和技術支持,“小景點”促進“大景點”的項目多樣化、體驗新穎化,用合作、合并等方式,將資源、項目共享,能促進體育旅游體系的完善,帶動城鄉的經濟發展與交流,加快城鄉的融合。
把握“五對關系”,合理規劃。要積極鼓勵當地人民自主創業,要發揮創業的示范效應、聚集效應、品牌效應。強調以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資金補助為輔的思想,以高規格、高要求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利用自主創新體育旅游項目、與體育旅游公司合作、利用媒體宣傳等方式,真正讓本地人自主參與其中,提升當地農民的發展能力和續航能力,這更具有鄉村振興的意義。企業投資風險大也是鄉村難以發展的原因。于中、小型企業而言,在鄉村地區進行投資,要承擔投入資金多而收益甚少的風險,使得企業保守投資,以降低其受到的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鄉村地區的體育旅游發展。加大企業、政府的資金投入,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使得村民敢創業,企業敢投資,則顯得尤為重要。
對投資企業和創業、就業人員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放心、大膽地投資和創業,是解決鄉村經濟發展以及發展體育旅游必不可少的步驟。除了給予保障,還要進一步穩定市場,穩固市場內部的調節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預防問題的發生,保證資金等方面的正常運作。
鄉村振興與體育旅游的融合,還需要培養相關的人才,包括學術人才、實踐人才、管理人才和當地居民等。鄉村地區的人文素養、體育素養低,要注重提高當地的人文素養、體育素養,營造良好的體育人文氛圍。要加強基層組織人員對體育活動方式、方法的引導,加強對體育活動相關技術的教授以及遇到緊急情況時的施救的培訓等,并積極整改。
明確“生態宜居”的評價指標,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口號。自然災害的頻發,讓人們更加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而鄉村振興戰略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十分明確,目前湘潭不少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問題不夠重視,而鄉村地區的體育旅游產業更多傾向于自然資源旅游,必須把生態問題放在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予以重視。生態環境的問題不僅僅是口號,更應該付諸實踐,在對鄉村地區開發利用的同時,要注重生態效益,修復已破壞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建立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和諧發展。
湘潭地區鄉村振興與體育旅游的融合與發展空間很大,通過對目前湘潭地區體育旅游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內容的剖析與重組,增強了二者之間的黏度,為湖南地區體育旅游的高質量快速發展提供了持久的驅動力。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旅游的不斷融合,會極大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減小城鄉差距,加速城鄉融合,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支撐、以體育旅游產業為引領,助力鄉村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