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于濤 王欣
(遼寧中醫藥大學 遼寧沈陽 110085)
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體育鍛煉對健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資料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體育鍛煉,不但可以強身健體,延緩生理性衰老,而且也對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及消除不良情緒均卓有成效。傳統功法作為體育鍛煉中常見的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以自身獨有的風格和特色,對中老年的健康和身心修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當前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隨著一系列政策的集中落地,“健康養老”的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在政府、社會、市場、家庭等多方力量協同下,以互聯網為手段,以傳統功法為依托,為健康養老賦予新的活力和能力,由此,基于“互聯網+”的傳統功法對健康養老的現狀如何,該文將對其進展情況進行綜述[1]。
隨著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理念推廣和普及,體育與生物、心理、營養、醫療等領域和諧發展,衍生出了功能多元化、高質量的體育項目,無論是傳統功法還是現代體育健身,其目的是滿足大眾對體育項目的不同需求,而對中老年而言,傳統功法對其有特別的價值和作用,更重養心、養護、養生[2]。
對于中老年而言,預防疾病的發生、改善疾病的健康情況是進行傳統功法最基本的目的,針對于中老年常見的疾病,如心血管血液循環減慢,生理功能減弱而易發生心律不齊,呼吸系統因肺及支氣管彈性下降而易發生動脈硬化,神經系統由于神經細胞大量萎縮和死亡容易發生腦血管疾病,運動系統因為四肢骨質疏松與增生,容易發生關節畸形和骨折,等等。此外,還有腸道疾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免疫力逐漸下降,劇烈的體育鍛煉已不適合中老年逐漸衰老的機體。傳統功法作為傳統的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生活和生產的智慧結晶,其招式動作舒緩柔和、運動強度低緩,非常適宜中老年人進行保健和鍛煉,特別是傳統功法講究吐納調息,緩慢柔和的動作配合在五臟六腑周轉的氣息,內外兼備、和諧統一,對改善上述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體育鍛煉可以使人們從運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傳統功法作為傳統的體育項目亦然,一方面傳統功法可以促進中老年體內的內分泌變化,刺激大腦在運動后產生某種化學物質,從生理上使得身心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中;另一方面,通過傳統功法的不斷練習,可以增強中老年的自信心,并培養積極的心態,在傳統功法的鍛煉中,不斷挑戰自我,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技巧,同時對于自己比較喜歡的傳統功法,在與同伴配合協同或比賽活動中,會獲得愉悅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滿足,即便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狀況,更傾向于積極面對和克服。
傳統功法對中老年的身心健康促進具有卓越的功效,然而隨著老齡化問題加劇,面對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并不是所有中老年人都有健身養生的意識以及對傳統功法的功效作用的認知和認可,再加上手把手、面對面地傳授傳統功法,并不能顧及所有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偏遠城鎮和鄉村,而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型健康養老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迅速發展[3]。
截至2020 年末,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64億,預計會在2022 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據聯合國衛生組織預測,2050 年中國老齡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將達到35%[4]?!盎ヂ摼W+傳統功法”的智慧健康養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依托,與傳統健康養老模式融合,通過遠程定位、遠程教學、遠程監控、遠程數據收集等先進的科學手段,可以對傳統功法的價值、內容、注意事項進行宣傳。如以八段錦為例,依練習形式、地域、功能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流派和種類,不同動作對應著機體的五臟六腑和骨骼四肢,功法的掌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課一時所能達到的,需要長期反復地鍛煉和琢磨,而以互聯網為支撐的遠程視頻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同時,依托互聯網,對中老年人進行傳統功法的鍛煉情況以及身體各個系統進行數據監控,及時反饋,以此手段宣傳、普及和監控傳統功法在健康養老方面的促進作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隨著體育強國建設的持續,體育產業上升到了關乎國泰民安的重要階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醫療產業等融合,共同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盎ヂ摼W+”打破了行業之間的壁壘,不同行業之間得以彼此緊密重疊,發揮了“1+1>2”的效果。傳統功法是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發展前景良好,作為傳統體育產業,在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策環境等支持下,會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獲得人們的肯定和接受。傳統體育產業和健康養老產業,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有利于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補齊健康養老的短板,激活社會投資的活力,同時從中老年消費者群體角度,更容易釋放養老消費潛力,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得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5]。
隨著相關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滲透及廣泛普及,傳統體育和健康養老產業進入加速期,基于“互聯網+”的傳統功法,對中老年人的健康養老具有積極貢獻的同時,如同事物具有兩面性的哲學原理一樣,優勢與問題并存[6]。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在加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家庭結構在逐漸改變,以傳統功法為核心的傳統健康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維系,以“互聯網+傳統功法”的智慧健康養老逐漸成為剛需。
3.1.1 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以傳統功法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分布更為廣泛
面對龐大的中老年群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中老年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逐漸從溫飽類的生存型向身心舒暢的享受型轉變,高品質、多元化、便利化的市場需求在暴發式增長,互聯網技術,特別是5G技術及基站的大面積普及,為智慧健康養老的安全、舒適等方面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傳統功法利用科技賦能,可以實施遠程教學、在線教學,“線上+線下”模式混合,利用手機APP 終端,實施身體機能的數據監控,對傳統功法在中老年人的身體疾病預防、治療方面,提供了大數據分析,以便及時糾正和完善。
3.1.2 互聯網技術維系了來自不同地域和種族的中老年人的溝通交流
以網絡通信平臺和服務系統為支撐,僅用一個終端服務器,在政府引導、企業聯合、市場運作和社會參與的多重模式下,中老年人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選擇自己喜歡的地點和環境,享受到專業化和標準化的健康養老服務的同時,中老年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更為頻繁。對于傳統功法基本技藝的交流切磋、心得體會等,更愿意與志同道合的同齡人進行交流,在情感體驗方面得到了滿足,產生了更多的愉悅感。
雖然“互聯網+傳統功法”的智慧健康養老模式能促進中老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但通過對國內外中老年養老模式的資料分析和我國養老模式的調查研究,發現這樣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以“互聯網+傳統功法”的智慧健康養老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這與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和未富先老的社會現實有一定的關系。
3.2.1 供給方面
我國現有的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優勢明顯的5G、人工智能仍未得到普及,不能滿足所有中老年人的需求。資產階層、中產階層和工薪階層以及鄉村中老年人,在有更好的生活保障的同時,前者更追求傳統功法的養生保健功能和互聯網所帶來的舒適、便捷性,而一般普通的中老年人則傾向于治療疾病的基本需求,如此,容易造成部分中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部分中老年人的需求過于滿足的情況,造成養老市場的供需不平衡。
3.2.2 服務方面
以“互聯網+傳統功法”促進健康養老,不僅是各類傳統功法對身心健康的普及和宣傳,中老年人群體對于互聯網終端產品的使用程度,也不得不引起重視。應用智能輔具后,部分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存在玩噱頭的現象,產品沒有考慮到中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使用能力。對于一些終端產品,雖然廠家在技術上下了很大功夫,對傳統功法視頻的各種回放功能、暫停功能、捕捉功能一應俱全,然而其設計角度多從年輕人出發,如屏幕小、按鍵復雜等。并且服務志愿者的素質也參差不齊,對中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終端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等。
3.2.3 管理方面“互聯網+傳統功法”的智慧健康養老行業方興未艾,涉及政府、社會、市場、社區、家庭、醫院、體育等多方機構和部門的健康養老行業,其頂層設計和管理模式問題,隨著中老年隊伍的壯大而逐漸浮出水面,如普遍存在重“線上”,輕“線下”的問題,或對于中老年人的實際問題推三阻四,智能輔助終端只能作為一個“呼叫平臺”。
綜上所述,傳統功法對于健康養老具有特別的價值和作用,尤其是互聯網的加持下,傳統體育產業被賦予新的活力,在智慧健康養老上功效再次升級,在促進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上也給予了中老年人愉快的體驗。然而,在龐大的養老群體和中國養老產業的實際國情背景下,不得不面對供給、服務、管理等方面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路徑,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