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明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08)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理教學也擺脫了傳統方式教學方法,而變得豐富多彩。而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逐漸地走入到物理課堂,微課具有內容精簡和利于重難點突破的特點,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從而獲得高校課堂,而分層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教學,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因材施教,而將兩者結合到一起,使得物理教學更加能創新發展,讓學生獲得更牢固的基礎,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促進微課的教學發展。
相比于初中的物理知識,高中的物理難度比較大,而且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學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更好地去思考問題,而且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內容都比較系統和抽象,學生學習的效率不高,這也進一步影響了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老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正確地學習物理知識,而且也要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對學生以后的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斷地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當前的物理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選擇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單調,整個教學氣氛過于沉悶,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夠高,而且老師也很難積極的發揮出自己地教學價值。總而言之,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老師一定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升級,不斷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2.1 把握結構不良問題,落實科學思維。把握結構不良問題僅僅是基于問題的教學一部分,通過解決問題不斷深化學習,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新問題中發現新問題,通過解決外部世界問題落實學生科學思維。按照信息加工理論,結構不良問題并不是指問題本身有什么錯誤,而是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問題所要得到的結論中有一項或兩項沒有明確給出,造成問題解決的途徑及答案不唯一的問題就稱之為結構不良問題。反之,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問題所要得到的結論完備,解決問題規則方法確定稱之為結構良好問題。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思維水平和層次要高于結構良好的問題。
2.2 組織各種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物理知識課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就必須重視實驗部分,多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分析相關的物理現象,提高學生的物理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物理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程內容,組織各種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了解相關現象,提高學生對相關物理原理的認識。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課程中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器材準備,如計數器、橡皮、紙片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重物自由落體的規律分析和實驗,比如用紙片和橡皮擦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根據計數器進行記錄,讓學生分析物體自由落體快慢與質量大小有怎樣的聯系?然后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和總結,將各個小組學生的實驗過程和結論猜想進行歸納,從而引入課堂內容,讓學生進行對課程知識的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3 針對學生狀況進行分層。教師在制作微課前,首先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和能力情況,只有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有了充分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制作好微課內容,進行因材施教。微課的內容要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而進行分層教學,要是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夠跟上學習的步伐,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微課內容,在分層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將學生正確分層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跟上課堂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才能取得更多的進步,獲得長足的發展。例如:教師在每學完一章節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微課平臺來發關于這一節的章節小測,然后可以根據平臺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分層。之后在課堂提問、教學和作業布置中,都可以以此為依據,來進行微課內容的教授,這樣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得教師進行教學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學生才能夠有長足的進步。
總的來看,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為了更好地保障物理教學的水平,老師需要對當前的教學形式等進行不斷的創新升級,可以借助構建更加多樣的教學情境等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中的核心知識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