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青
(浙江省臨海市江南第二小學 浙江 臨海 317000)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下,必須重視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不能只注重語數等主科知識的學習,也要注重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用性課程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立體思維,接觸更多的可能性。小學科學教材中包含了許多趣味性的實驗,在開展趣味實驗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科學知識。
科學學科的學習是為了學生能了解更多的知識,知道生活現象背后的發生原理,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活與實驗是充滿好奇的,在他們腦海里會有十萬個為什么,所以小學科學中的很多實驗活動,就是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當中,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中的科學的基礎上,挖掘科學的趣味性,學會用科學知識來回答生活中的現象,提升學生的科學水平。所以教師要多設置生活化的實驗情境,帶領學生進入科學世界的探索。
例如:天氣的變化,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很多小學生在早起的時候會問“媽媽,今天天氣怎么樣,我要穿什么衣服啊”,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系到我們每個人,而天氣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我們就可以基于此進行實驗,如測量室內外的溫度,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溫度計來觀察不同情境下的溫度,每個小組對觀察和測量的溫度進行記錄,看看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另外,風也是天氣變化的一種,我們通常情況下是看不到風的,卻能從生活中感受到風的存在,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自制的實驗來測驗風的速度,為了便于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可以選擇一塊布和一個硬紙板,制成合適的長度,然后把硬紙板的一頭拼接到布的寬邊上,做一面風旗,拿到在教室外面可以測一測風速。結合生活情境,進行自制性的實驗活動,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這就是設置與生活貼近的實驗情境,提升實驗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動手能力。
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更要結合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勤于動手、積極思考的能力。我們知道科學課程的開展,是基于大量的實驗活動來進行的,通過進行實驗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通過有趣的實驗活動,可以促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的情況下,使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另外,通過參與科學實驗,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動手能力,推動全面性人才的發展。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聲音》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進行趣味實驗來感受聲音高低的變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實驗,在自己動手操作中感受聲音的變化。首先利用四個玻璃杯,可以先把四個杯子編上編號1、2、3、4,排排隊放好,然后在1號杯里盛滿水,在2號杯里盛四分之三的水,在3號杯里盛二分之一的水,在4號杯里盛四分之一的水,接下來就是用筆或是小木棒敲擊杯口感受聲音的不同的過程,最后進行記錄,寫下聲音的不同,感受不同盛水容量的杯子所發出的不同的聲音。通常情況下,我們對這些現象的發生只會覺得好玩,而科學學習就是要引領我們去探索到底是為什么發生了這種不同,在自己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會加深知識的記憶,提升對學習的專注程度,感受不同科學的魅力,集中于課程學習,提升學習效率。所以必須讓學生參與其中,動手操作,開展趣味性實驗,發揮實驗的作用。
實驗不僅是要通過動手來制作的還是要通過觀察和記錄來完成的,我們在展開趣味性實驗的過程中,要做好對實驗的觀察性,觀察能力是實驗活動中的基礎性能力,在引領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過程,也能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讓學生在趣味實驗中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驗過程中才能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并在其基礎上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升實驗能力的前提,是啟發思維,獲取知識的重要能力,對于科學實驗也必不可缺。
以上內容,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更好的開展科學學習中的實驗活動。從趣味性試驗出發,感受科學所展示給學生的知識原理,更好的認識生活,認識事物,明白生活處處有科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德智體美勞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教師也要注意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發揮小學科學實驗趣味性的特點,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