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變琴
摘要:有無數的科學家在強調這一點:21世紀是屬于生物學的世紀。生物作為一門極為重要的課程,理應被更多的高中生所重視。然而長期以來存在著的應試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教師要讓學生能轉化思維模式,用探究式的思維去處理形形色色的生物學習任務,并且能在實驗和探究的同時,靠近科學,靠近生命,靠近智慧。教師要同時懂得,自己的教學姿態和教學狀態也要加以改變和轉化,讓本人的能力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所接受,開啟一扇更好的知識通道,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對于知識的吸收。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式學習;思考分析;運用途徑;教學影響
高中生物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生物的同時,不要墨守成規,而是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真實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創新自我的教學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生物的同時能夠不斷地增強本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且能讓更多的學生在生物的學習和探究的旅程之中,時刻感受到科學的奇妙和生命的深邃,能用自己的勤奮和睿智去譜寫出全新的科學探究的篇章,又能讓本人的科學探索的熱情不曾熄滅。對于高中生而言,生物科學不僅是一門應試學科,更是生命的一扇門。
一、轉化自我和學生的思維意識
高中生物教師要試著轉化學生的思維和意識,讓學生能夠對于生物學習和探究產生全新的認識和體會。事實上,中國的學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抱著“拿來主義”的思維和心態去構建生物學習體系,這對于學生是未必有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便是弊大于利的舉措。學生的學習和閱讀不是一種應付,而是一種全新的感悟,也是一種對于生命的深入的、科學化的探究。教師應該完成的任務便是點燃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的探究熱情。而為了達成此目的,首先要試著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狀態,能讓學生在學習生物時,不再成為任何人的附庸,能時刻懂得自己應該如何學習,也要深刻地懂得自己應該如何指定學習規劃和學習步驟。如學生能摒棄拿來主義的思維,用探索的模式來深入學習生物,那么能讓自己得到不同凡響的收獲。
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構建學習實驗小組
在生物學習、科學實驗和實踐探索的世界中,任何學生都不能自成體系,而是要懂得和自己身邊的人完成相應的配合,并且也要在完成配合與協作的同時,讓彼此的友情更上一層樓。教師要深入懂得合作體系的構成模式和內在隱患,因此要懂得把不同能力、不同學習特點、不同實驗思路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更多的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讓自己和同伴在合作學習、指定策略、完成實驗的同時,分別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和任務。教師要深入懂得:科學的力量不是讓學生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而是能更為堅定地懂得:生命便是一個永恒的謎題,也是一個人類無法參悟的謎題。在這種狀態下,教師要讓學生用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去構建起合作體系,彼此針對同一個問題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例如,學生在學習質壁分離的相關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在走進生物實驗室之前,能以小組為單位去開展頭腦風暴,對于即將開展的實驗完成一次策劃和計劃,將實驗的器材、目的、步驟統統地加以分析和籌謀,并且能找到相關的同學加以完成相關的實驗。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在實驗的同時找到解答的問題的門徑和鑰匙。教師同時要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始終不曾放棄、不曾頹廢、不曾懈怠。生物學習和實驗是極為考驗人的意志力的,要想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真正找到正確的策略和方法,并且能得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絕對不能離開人的自律和堅持。
三、重視每一次的實驗課并做好實驗總結
當下的高中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的狀態是很成問題的,其中很多人是抱著敷衍和懈怠的狀態在完成實驗的,并沒有在實驗的同時對于每一次的數據和資料加以認真地反思和整理,因此很多次的實驗都是流于形式的,也是讓自己的實驗徒勞無功的。教師理應在構建實驗教學體系的同時,能注意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能認真地督導學生,使其能珍惜每一次的實驗機會,且能在認真地分析數據、整理數據的同時,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和嚴謹。學生在以小組為單位去完成糖的鑒定、脂肪的鑒定等等實驗時,要注意結合自身的實驗結果去完成實驗報告,且能通過實驗報告實現本人的提高和頓悟,同時讓自己的科學思維變得更為嚴謹。
高中生物教師要通過本人的智慧和才能去構建起更為符合當代教學指標的教學體系,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帶著探索性的思維和目光去完成生物實驗,并且能在生物實驗的同時,克服形形色色的障礙和阻礙,和自己的同學達成更為緊密的互動交流模式,讓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實驗布置能力、科學思維能力、頭腦的嚴謹程度都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師要讓學生利用好每一次的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用科學探索的思維取代實驗應試的思維;用積極應對的思維取代勉為其難的思維,用充滿智慧的思維取代不知所措的窘境。
參考文獻:
[1]閔洋.基于核心問題教學模式的高中生物教學評價途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0(16):36-37.
[2]陳曉端,Stephen Keith.當代西方有效教學研究的系統考察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08):56-60+71.
[3]林德全.有效教學研究透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S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