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對小學語文這門基礎學科也進行改革,目的在于想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想要學習小學語文知識。因此要將傳統的模式改變,改變為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最好的就是在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讓學生感覺小學語文課堂是輕松愉快的。但是在游戲教學中也會有一部分的問題,教師要將問題解決,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游戲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作為學生人生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在教學方式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尋找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被釋放出來。因此對學生進行游戲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也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以下將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教師的指導性、學生的主體性結合,運用科學的游戲方式三方面解決出現的問題。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針對小學生這個年齡進行分析,很多小學生不能踏實學習,教師就要幫助他們,為他們營造適合的氛圍。雖然如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成為教師頭疼的問題,但是游戲教學法的出現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營造的氛圍將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從而營造更良好的氛圍。
例如,教師在對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進行游戲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本篇課文,然后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認真進行分析,學生分析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踴躍的回答每個人物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學生分析完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老屋、小貓、老母雞、小蜘蛛”讓學生融入到角色中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性格以及其中的變化,通過這種扮演游戲,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深入了解,對人物性格掌握的更加準確。最后,教師可以根據本篇課文的中心思想為學生安排作業,讓學生自己回家搜集一些有關于“樂于助人”的故事,然后專門開設一堂課,讓學生講自己收集的故事,對于故事講的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表揚。在課堂后半段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游戲,教師可以隨機提問學生本節課講過的故事,然后讓學生進行搶答,搶答時就一定要將課堂的氛圍帶動起來,這樣才能達到教師最初的目的。
二、將教師的指導性、學生的主體性結合
在教學改革之前,教師一直在課堂上“一言到底”,沒有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課程改革之后,強調應該提高其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接下來將對這方面進行研究。
例如,學生在學習《秋天的雨》和《聽聽秋的聲音》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文章內容將時間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并且讓學生敢于問問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在學習這兩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操場中或者是回家的路上,尋找秋天的足跡,并將秋天的足跡保存下來,可以是秋天的落葉、有關于秋天的舞蹈和音樂,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和自己觀察到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將準備好的“秋天的足跡”進行展示,這會鍛煉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能力,也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在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此次表演中出現了哪些有關于秋天的詞語,或者是有哪些內容感受到了秋天。教師可以讓學生一條龍的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樣教師游戲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運用科學的游戲方式
雖然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游戲教學,但是使用的方式不恰當,或者是游戲教學的內容和語文聯系不密切,導致游戲教學成為無效教學。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是教師應該研究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將游戲的內容換成學生的學習內容既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又讓學生在學習中游戲,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融入科學的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總結。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完第二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以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15分鐘背誦并記憶這三首古詩,然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游戲,可以將教室安排成三部分,讓學生通過闖關的方式進行游戲。第一部分,教師可以在第一部分的桌子上放一些有關于作者介紹和字詞翻譯的題,當學生做對一道題后,可以領取一朵小紅花;第二部分,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些填古詩句子的題,每做對一張可以收獲一朵小紅花;第三部分,教師可以在上邊寫一些有關于理解古詩內容的題讓學生口述,根據學生口述的狀況對學生進行小紅花的獎勵。最后小紅花獎勵最多的就是本節課游戲的冠軍。這種將游戲和語文結合的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回顧學過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的狀態進行調整。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游戲進行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對比之前的教學模式來說更適合小學生。當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以后,能夠提升學生各種能力,讓學生學會語言表達、學會和他人合作,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效率。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教學是最為有用的教學方法。既迎合了他們的興趣,又讓他們學會了知識,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曹學芹.語文課堂引入游戲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新課程,2021(34):118.
[2]張積新.新課改下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1(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