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淵 孫 建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近年來,全球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突破傳統產業增長瓶頸,引領經濟復蘇起到了關鍵作用。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戰略性資源,引發各國激烈的爭奪,保障數據安全更是迫在眉睫。
數字技術向生產力全要素滲透不僅改變了土地、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權重,還催生了數據這一新型要素。以數據挖掘、分析和預測為基礎,新技術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為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一是提升經濟增長質量。改革開放40年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諸多奇跡,但同時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對資源消耗極大,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具有可再生、無污染等特性。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支撐,能夠有效驅動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一方面在降低資源消耗和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上起到了顛覆性作用,另一方面,相比傳統經濟業態,數字經濟高科技含量高,在擴大經濟規模的同時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成果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長率達到15.6%,大幅高于同期GDP增幅。二是創新發展模式。數字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創新的基本形式。在新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不再單純地依靠研發投入,而是通過整合資源、構建新的生態圈,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近年來諸如流程數字化、分布式制造、免費服務等新的理念層出不窮。新技術在寬帶網絡、電子商務、金融系統等數字基礎設施上孕育出了網絡零售、數字金融、共享經濟等全新的商業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活力。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顯示,2019年我國網絡零售對國內需求增長的貢獻率達45.6%,已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產品和全球最大、最長且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卻長期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傳統產業提供了科技支撐。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新技術將用戶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引入生產、研發及服務全過程,有利于企業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全局調度和協同配置。四是助力中小企業參與競爭激發市場活力。我國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9%,對于經濟增長、保障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發展往往因自身資源局限存在諸多障礙。數字化發展的趨勢為中小企利用大企業提供的云服務平臺、智能化辦公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等數字化服務,降低運營成本,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產能對接和業務協同能力,遠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便利條件。
數據的價值在于流動。隨著數字化產業發展和產業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數據成為國家、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重點關切,而數據安全問題也隨之成為影響數據價值釋放,制約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限制數據開放共享。加強數據開放共享有利于提高數據使用效率。在電子政務方面,數據的開放共享有利于實現各部門、各層級管理主體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促進行政管理“一體化”運行,對于提高管理效率,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利企便民具有重要意義;在產業發展方面,數據的協同共享有利于打通生產、流通、消費、服務等各個環節,促進資源合理分配,有序流動,提高產業鏈效率和供應鏈彈性,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對具體企業而言,有效整合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售后等環節關鍵數據,能夠促進企業圍繞用戶價值優化業務流程,精準對接用戶需求,提高服務價值;在社會治理的其他方面,如疫情防控、醫療、教育等領域,數據共享也體現出極大的價值。二是阻礙數據跨境流動。美國貿易委員會的報告表示,全球服務貿易的增長有一半依賴跨境數據的訪問。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也顯示,2009—2018年間數據跨境流動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高達10.1%,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11萬億美元。跨境數據帶動了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使更多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繁榮,但同時帶來了諸多數據安全風險。各國根據自身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實際,結合各自的數據主權和人權訴求對數據跨境流動采取不同的策略。根據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自2006年起,全球數據保護指數持續增長,各國對跨境數據流動采用更加嚴格的政策措施,數據本地化與數據傳輸的矛盾日益尖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數據安全是網絡空間利用數據價值的基本保障。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推進,數據這種新的生產要素將進一步突破時間、空間、組織、行業的限制,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數據安全越發成為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只有數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最大限度支撐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均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制定了數據安全相關的制度體系,我國也于2020年出臺了《數據安全法(草案)》,并廣泛征求意見。但總體上看,我國在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邊界、提升行業標準體系建設、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廣泛參與、協同治理。一是要加快構建國家數據安全頂層設計。加強政策、法規、管理制度的統籌協調,完善數據出境安全管理、敏感行業數據管理、數據產權、關鍵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安全審查、個人信息保護、知識產權保護、關鍵數字基礎設施保護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強政策執行跨地區、跨部門協同。二是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明確各方責任邊界。建立和完善行業管理、安全管理、信用管理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既要保證國家數據安全,又要兼顧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要。針對國內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要積極探索建立適度的監管機制,一方面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執法,保證數據合規使用,另一面鼓勵企業由大到強,培育核心競爭優勢。要不斷完善數據安全的標準化體系建設,規范數據采集、存儲、使用、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建立第三方機構數據安全評估體系,探索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加快形成數據安全行業共識,推動企業建立自律機制,不斷提高數據安全治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三是深化關鍵數據基礎設施保護,筑牢數據安全屏障。數據基礎設施是數據存儲、管理、算力的基本單元,關鍵領域的數據基礎設施安全問題會對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方方面面帶來重大風險。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關鍵數據基礎設施保護體系建設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安全保護能力相對薄弱,應組織盡快完善相關安全保障指標體系建設、安全防護能力評估等標準建設,推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盡快正式出臺。四是夯實數據安全產業基礎,鼓勵多元化市場主體發揮作用。近年來,我國數據安全相關產業高速發展,產業體系日益健全,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繼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壯大產業集群,不斷深化產學研融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要繼續優化市場環境,支持企業開展數據安全相關的技術開發和應用推廣,鼓勵數據安全相關企業做大做強,提高數據安全技術綜合實力和安全事件處理能力。五是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數據安全國際治理。當前數據安全國際治理已進入深水區,多邊層面聯合國信息安全開放式工作組(OEWG)和信息安全政府專家組(UNGGE)“雙軌制”運行,國際規則談判艱難推進;區域層面CPTPP、RCEP、美加墨協定等區域合作協定均高度關注數據領域的國際合作。我國應積極加強與國際組織、行業協會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政府、企業等各層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國內改革提升數據保護水平,全面參與數字領域的規則制定,主動引領建立數據安全國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