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福寧 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檢測機構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供給方自建的實驗室,檢測自身生產的產品質量,代表機構有華為、格力等;第二類為需求方自建的實驗室,檢測供給方的產品質量,代表機構有市場監管局、農業部等;第三類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主要由處于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標準進行商品的檢驗活動,屬于中立的中介機構,代表機構有華測檢測、廣電計量、SGS等。檢測報告的使用者主要為政府部門、貿易商、消費者等。
2002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額的快速增長,檢驗檢測行業成為我國發展前景最好、增長速度最快的技術服務業之一,其中以民營和外資為主的第三方檢測基本保持約20%的增長速度。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4 007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 225億元,其中第三方檢測市場規模約1 703億元。隨著各檢測領域向第三方檢測機構逐步放開,預計未來三年內我國第三方檢測規模將超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檢測市場。
第三方檢測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各類產品涵蓋的生產商眾多,產品每一次改進或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均需做檢測,檢測頻率高,檢測費用相對產值價值較低;二是檢測設備均需一次性投入,且隨著檢測技術、方法和標準不斷提高,為保障檢測質量,機構需要不斷采購新設備;三是檢測服務于其他行業,受其他行業發展及其相關法規的影響較大,新法規的實施將大大促進檢測業務的發展;四是公信力是檢測機構的生命線,一旦被發現出具虛假報告,市場公信力將蕩然無存。
全國檢驗檢測機構2019年年度營業收入在5億元以上機構僅有41家,平均收入僅為732.86萬元,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達到96.49%,絕大多數機構屬于小微型企業,其中74.44%的機構僅在本省提供服務,省外區域市場份額偏小,市場競爭力不強。
許多機構在進入新的檢測領域或在異地新建實驗室前未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對市場需求預測偏于樂觀或未有市場先進性能力建設,一味追求儀器設備的快速投入和升級改造,導致固定資產折舊費用不斷提高,而部分設備投產后,由于資質不全或、業務團隊不成熟、缺乏品牌知名度等原因導致簽單效果不理想,設備使用率不高,為企業經營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
另外,設備完整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投資可行性論證-實施采購-到貨驗收-投入使用-后評價-維修報廢”等六個環節。設備使用后評價是設備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環之一,許多機構往往在“后評價”這一環是缺失的,即未對設備投產一兩年后的使用情況以及經濟效益形成相應的考核及評價機制,難以驗證設備購置前所做的預判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無法為企業未來的投資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存在盲目投資的風險。
第三方檢測機構只有具備符合要求的檢測能力和條件,并獲得相關政府部門頒發的CMA、CNAS等資質證書才可以向社會出具檢測報告,但隨著檢測市場逐漸向社會化第三方放開,部分機構唯利是圖,經常出現違規現象,主要表現如下:一是部分機構在未獲得相關資質或認證的條件下便違法進行檢測工作;二是部分機構超出資質和認證的范圍開展檢測工作,在不具備能力的情況下出具檢測報告;三是部分機構的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較低,操作不規范,導致檢測數據不準確,或不檢測直接出報告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公正性帶來惡劣影響。
近幾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檢驗檢測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持續整治行業亂象,在檢驗檢測領域率先推動部門聯合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檢查方式,對認證機構、檢驗檢測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并形成高壓新常態。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18年4月成立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對檢驗檢測機構組織檢查2.8萬家次,撤銷、注銷649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對近6 000家檢驗檢測機構作出了行政處理。
由于公眾對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檢測市場需求持續上升,因此新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入,數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規模較大的機構寥寥無幾,總體管理較為粗放,缺乏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大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利潤率處于較低水平,2019年全行業收入3 225.09億元,總支出2 307.64億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營業成本額為71.55元,比2018年減少1.84元,總體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
檢測行業作為技術服務性行業需要各專業綜合的技術能力,存在對技術人員依賴性很高的特點,以及人員流失率高的風險,尤其對于中小型機構而言,面臨的風險更大,無疑增加了第三方檢測機構能力的不穩定性。
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建議考核機制從以營業收入為導向轉變為全員以利潤為導向的考核,如檢測實驗室將完工產值、設備利用率、成本費用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業務部門將利潤指標、回款指標、銷售費用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重點關注毛利率的提升,注重有質量的可持續增長。
很多機構新成立的實驗室,在業務量不足的時候經常出現設備閑置的現象,業務量大的時候需要加派人力,增加設備。為了避免資源浪費,建議業務全國布局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實行全國一盤棋調度,業務量少的實驗室把設備和人員調配到業務量大的實驗室,經過調整,業務量大的實驗室將減少人力和設備方面的支出。通過調動各個子公司的實驗室資源,全國調配員工和設備,發揮各個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效應,提高公司設備、人員等生產要素在全國子公司內部調度的靈活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檢測行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檢測設備,屬于重資產行業。對于檢測機構而言,建議市場先行,先建立市場隊伍進行業務拓展,而不是先建實驗室后建市場團隊,必須有良好的業務基礎,經過反復論證才考慮投入設備,否則將面臨較大的財務壓力。同時,各項技改投資前做好詳盡的投資回報分析,投資進程中持續跟進投資是否符合投資計劃和預期,主要建議措施:
一是根據企業經營情況,每年提取全年營業額的10%至20%,作為一個總量來控制設備技改的投入;
二是投資計劃中含有100萬元/臺套以上的設備,需要需求部門提供單獨的投資回報分析;
三是通過建立技改方案分析評審制度,定期針對年度技改投資方案開展分析評價,通過投入產出比的分析促進技改方案科學配置;
四是把關于技改投資方案的評價列入年度經營責任考核當中,并作為實驗室管理人員年度業績考核內容之一;
五是加強對采購成本的管控,不盲目采購高精尖的進口儀器設備,同時關注設備折舊成本與產值的比例,計算跟蹤投入產出效果,完善評價機制,保障企業長期穩健增長。
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社會公信力是企業的立足之本,只有具有較高市場公信力的機構才能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先,全員必須牢牢樹立“質量是第一生命線”的意識,加強技術人員培訓,確保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同時定期進行人員能力監督和考核,建立多層級的報告證書復核機制,確保測試質量和報告質量水平,杜絕出具虛假檢測報告。
其次,具備實力的機構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加大電子原始記錄的推行力度,確保各業務板塊全面推廣應用,持續推進自動校準、自動測試、遠程測試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高數據的準確性,減少人為錯誤造成的質量問題,提升證書報告質量。
最后,已經形成全國布局的檢測機構可參照外部飛行檢查標準,內部堅持質量飛行檢查常態化,由檢查組直抵全國各分實驗室突擊檢查,發現問題即時整改并嚴格考核,切實消除質量風險。
第三方檢測機構需大力集聚行業高端人才,以人才牽引促進高端市場的拓展。
首先,要加強技術和市場帶頭人、技術骨干的引進,在各個專業領域引進相關專家型技術人才或具有行業資源的領軍人物,實現技術能力與市場拓展協同發展。
其次,構建各層級人才梯隊儲備,通過設計合理的績效考核、獎懲以及員工競聘機制,為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發展儲備人才,全面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最后,通過推行人才培育計劃,包括建立各級員工培訓體系、啟動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管培生項目等,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環保、醫療衛生等問題的重視程度將越來越高,國家對計量檢測行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且各地區的相關配套政策紅利陸續推出,這些有利因素將推動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速度也將越來越快,因此各個機構必須抓住機遇,提高技術質量水平,不斷加強精細化管理,縮短與歐美國家在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的差距,為建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