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勤學 中國石化集團共享服務有限公司
業財一體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業財融合,是近年來財務管理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顯然,這一概念的提出,給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財務管理不再僅僅是企業財務人員的獨享職能,業務人員也必須參與其中,并應當承擔一定的職責;同樣,業務因素也不再僅僅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參考因素,而是已經由參考因素變成了重要參考因素,甚至是決定因素了。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不論是學界,還是業界對業財融合的探討,熱度未曾減少,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總的說來,從理論層面進行探討的居于多數,使得業財融合的價值尚未真正從指導性走向操作性。有鑒于此,本文從實踐角度對業財融合的途徑進行思考并做出分析,以期對業界順利實現業財融合提供些許幫助。
在探討業財融合途徑之前,有必要對業財融合中的業務、財務兩個概念進行一下再說明。在這里,業務一般是指企業中能產生或引起凈現金流變動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而財務則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被動的涵義,也就是在業務發生后的一定時間內,按照《會計法》的相關規定,在會計賬簿上對業務本身進行如實記錄、反映和報告的活動;另一方面是主動的涵義,也就是在業務發生前,通過對業務數據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做出相關決策,引導或決定業務如何發生的活動。可見,在業務和財務之間,本身就天然地存在著一種聯系,而正是這種聯系成了我們實現業財一體化的基礎和前提。
另外,從財務的基本涵義來看,業財融合在其被動涵義方面似乎意義不大,無非就是加強財務對業務的理解,以及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實現對業務的更加真實、更加準確反映,從而使得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透過財務全面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而在主動涵義方面,實行業財融合意義就在不相同了,如前所述,它可以決定企業的各種業務如何發生,也就是說,決定企業發生何種業務,發生多少這樣的業務,以及什么時候發生等等。很明顯,業務的發生最終將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利潤,可見,在財務的主動涵義上加快業財融合,對企業的發展影響亦將是巨大而深遠的,那么,實踐中,企業怎么樣做,才能加速業財融合的進程呢?
一般來說,實行業財融合的首要條件,是做財務的必須懂業務,而做業務的也必須懂財務。因為這會給個業帶來兩大好處:第一,有效減少財務、業務之間的溝通障礙,強化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加彼此了解,使“財務更好反映業務,業務始終體現財務”成為無論是財務人員還是業務人員的自覺價值追求。第二,影響和改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取向,使企業更加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推動人才強企工程在企業精準實施。為此,企業必須修訂建立相關制度,將“判斷與評價財務、業務相互反映程度”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環節分別嵌入財務、業務工作流程,從而一方面推動財務人員主動加強對業務知識的了解和學習,使財務更加真實準確反映業務,隨時捕捉業務的各種信息,作為向企業領導層提供相關咨詢建議的依據;另一方面促進業務人員重視自身財務能力的培養,在進行業務決策過程中,更加自覺堅持財務原理的指導,使相關決策更加符合企業自身利益,確保所做決策同企業戰略方向相一致。
其實,業財融合說到底,還是要落實到崗位履職上。因此,要在明確崗位職責的同時,提高員工的崗位履職能力。比如說,財務人員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業務的發生時,需要從業務的角度對業務進行重新審視,也就是要站在業務人員的立場上做出分析和判斷,確保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能夠對業務進行真實、完整、準確的表達。又如,財務人員在進行相關決策時,面對大量的業務數據,必須善于去偽存真,大膽丟棄那些不真實、不準確的數據,使自己的決策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要做到這一點,對企業來說,就是要建立一種機制,使財務人員有機會深入業務一線,不僅熟悉業務流程,了解業務內容,而且找出業務發生的規律,為做好財務工作,實施業財融合進行有力地鋪墊。同樣,也要使業務人員有時間參與財務實踐活動,掌握財務基本原理,熟悉財務原則的運用。實踐中,財務、業務人員定期進行崗位學習交流就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財務、業務人員通過這樣的學習交流活動,提高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能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此進一步密切了財務和業務的關聯,使業財融合真正落地有了根本保證。
第三,利用科技手段,開發信息系統,實現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的集成和共享,從提升工作效率上加快二者融合。
事實上,真正實現業財融合需要我們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念的問題,就是認識問題,思想問題;另一個就是數據問題。顯然,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通過修訂規章制度和建立工作機制,基本上已經得到較好的解決,這里只剩下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數據問題了,而數據問題的核心在于及時性和準確性。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建立覆蓋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的信息系統成為可能。信息系統由于本身的高效和減少了人為的干預,可以很好地滿足數據及時性和準確性兩方面的需求,因而,如果有了信息系統的助力,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進行實時收集,貯存,達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那么無論是對做財務的同志,還是對做業務的同志來說,他們的工作效率都會大幅度的提高,因為他們至少省去了搜集數據、核實數據的時間了,而如果沒有信息系統的建立,這將會占去他們工作時間的大部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由于信息系統的建立,必然導致財務、業務二者融合的加快。
第四,落實財務業務一體化監督機制,從內部控制層面保障二者融合。
大家知道,在實際工作中,監督有如下兩種方式:一種是檢查方式,就是定期或不定期指派熟悉情況的人員組成檢查組,對被檢查對象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規范性審查,根據其符合規范程度給予客觀評價,借以促進其革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規范化水平,改進工作績效,從而達到和企業戰略目標的契合。另一種就是信息公開方式,也就是要求被檢查對象定期把工作中形成的各種非保密信息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這種信息公開的方式,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效用可是不容小覷的。這是因為,信息公開會給被檢查對象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而被檢查對象為了克服這種壓力,就會產生一種改進工作、以使其更加符合管理者預設工作規范的良好愿望,于是,被檢查對象通過加強管理等手段,往往都能使其工作更加的規范,從而達到管理者的要求。事實證明,信息公開方式有著檢查監督難以企及的優勢。在這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受到啟示,即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借助信息公開的方式,達到我們的目標。具體的,我們可以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公開為切入點,研究財務、業務工作中可以公開的一些信息,以及公開的方式方法,逐步形成有關信息公開的規則,并下發執行,使財務、業務的相互監督變成一種可能,從而在內部控制上為業財融合提供了保障。
第五,建立能反映業財融合水平的指標體系,加強對財務及業務的考核,從落實工作績效上延展二者融合。
在管理上,考核是普遍的。為什么呢?很簡單,這是因為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就是說,想對什么事情進行管理,就必須對它進行考核。一般說來,考核工作進行的如何,管理工作就會開展的如何。從這可以看出,考核實際上在管理中起到了一個指揮棒的作用,它對員工發出無聲的命令,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榮譽和利益等因素造成的心理作用下,進一步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工作積極性,促使員工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從而達到管理的各種目標。業財融合作為財務管理中一個現實的目標,也不能擺脫這個管理法則。所以,為了很好地實現業財融合,必須在已有的考核指標體系中,增加一些能反映業財融合實行程度的新指標,比如,在業務考核中,就可以增加一些經濟效益指標,以此來促使員工在所有的工作環節上,捕捉和發現業財融合的可能性,并采取切實的措施,促進這種融合實現。如此,在整個業財融合中,管理層只須把考核做實做好,就不可能看不到業財融合結出累累碩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