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麗水市中心醫院
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國家面臨著眾多疾病危險以及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局面,世界背景時代下,新發以及傳入性傳染病出現明顯提升現象,疾病譜以及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發生了一些改變。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衛生服務模式的改變,要求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必須進行適應性改革,全面呵護人群健康,要改變當前的醫學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務“健康中國2030”戰略規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公共衛生危機中再次突顯了醫療人才隊伍的重要地位,疫情當中,醫務工作者首當其沖,起到了抗疫決勝的關鍵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醫學類專業培養方面的問題。如何強化公眾傳染病的重在預防而非治療的理念?如何擴大醫學類院校醫學類專業報考人數及提高招生質量?這都是醫學教育管理者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1]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明確指出,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榮譽于教育教學的全方面過程,才能實現全面的育人工作,5+3一體化的醫學人才培養方式是臨床醫學教育調整后的創新方法,該方法有別于傳統的本科加研究生教育方式。對8年醫學學習期間開展兩段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第一階段先完成5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學,通過考核后直接進入第二階段三年的學習,即使包含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階段,但是由于5+3的一體化醫學畢業后直接奔向臨床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2]
(一)院校教育階段
從本人開展的近期臨床人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醫學生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從全國執業醫師通過率看,部分醫學院畢業生質量堪憂,少部分根本無法通過執業醫師考試。醫學人文教育缺失,缺乏對傳統醫學素養的培養和熏陶,缺乏醫患溝通藝術,部分醫學生缺乏職業精神,缺乏同理心,缺乏基本溝通交流能力。學制從3—8年,培養模式五花八門,無法從源頭保障醫師準入的整體質量。醫學教育應逐步過渡到醫學精英培養,目前仍然是大擴招,大鍋飯培養模式,缺乏規范的系統化的培訓計劃。大部分本科醫學生以考研為目標,不注重臨床;缺乏基礎科研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理論和臨床結合教育存在明顯不足。
(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
全國各地不同基地住培醫師水平參差不齊;地市級醫院存在部分專業招生困難。規培分級培訓仍然難以做到。國家、省財政支持力度不足,培訓基地投入壓力大。在激烈的醫院發展生存競爭、臨床科研任務繁重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醫院領導層和科室主任無法將住培教學工作與臨床、科研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帶教師資的激勵制度仍需加強。住培結業考核模式簡易,無法完全真實體現臨床培訓質量和效果,部分培訓脫離臨床、實戰能力培養欠缺。各級衛健委把結業通過率作為培訓基地的排名依據,導致各家基地重抓考試,輕過程管理。部分新興學科缺少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范化培訓計劃。
(三)繼續教育階段
繼續醫學教育的初衷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醫學專業人才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而醫師隊伍能力持續提升是復雜的體系,職稱層次越高,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和完成率普遍較低。醫學繼續教育實際效能不佳,學習內容針對性不強,部分課程學習對其所在的專業的提升空間不大,被動學習、流于形式的較多;參加學習的人員,基礎不同,培訓需求不同,加上授課質量不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問題突出。
(一)醫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要求不同
就院校教育階段來說,教學工作并不能在短期內看到人才的效應,是否能培育出優秀的學生,畢業生走上社會的發展情況如何等,都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并不像醫生和患者一樣,時間短,見效快,流動大。醫學人才的價值體現,更取決于服務對象(患者),患者是醫生的成長動力和內在源泉,患者和病情的個體差異性及其復雜性,決定了進入醫療工作的人才面對的挑戰性更激烈,更需要為患者服務的臨床能力和水平的真槍實戰的經驗積累,其社會地位和價值更取決于個人業績、患者滿意、同行認可的口碑。
(二)團隊要求對人才的評價導向不同
好的醫生,離不開良好的團隊和工作環境、人際關系,沒有團隊和同事的認可,即使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和水平,也很難在醫院這個環境中發揮出好的作用,其價值也很難得到發揮和體現。因此,團隊在人才的培養和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性相對較明顯,被團隊和行業認可的程度,可以大大提升個人的價值感。相對來說,高校的評價體系更注重學歷層次和研究成果,教學質量和水平的評價相對居其次,導向其用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研究,其價值體現的關注點,更傾向于個人成果。這與醫院人才的價值體現與患者關系的緊密度,高校人才的價值體現與個人成果的緊密度,有著明顯的不同關注之處。
(三)不同階段的價值取向不同
醫學生階段,不管是學院內的教師或是醫院實習的帶教老師,在學生的業績評價中的角度相對弱化,雖然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院校和醫院的規模和文化、教學管理的嚴謹程度和創新程度等,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影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有限的醫學教育階段,醫學生的主要精力在于繁重的課程學習和考試,對難以評價或對畢業影響程度較低的學習實踐內容容易被忽視。而對于從醫階段來說,患者流動性大,不確定性大,個體差異大,情況更加復雜多變,醫生的日常重心是醫療工作,面對的挑戰性較大,對團隊及各專科的依賴性強,醫生需要得到能力以及技術上的提升,不僅要開展規范化的培訓以及完成各項資格考核,還需要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長期的成長和成才過程。
(一)醫學本是建立在臨床實踐基礎上的科學,培養具有過硬的臨床技術、良好的職業精神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是我們國家高等醫學教育方式轉變的機會,這些年很多國內醫學院把增強科研以及創新思維融入到本科生的培養全過程中,根據我們國家提出重點,從更新教育觀、創新教育方法、加強人文教育、鼓勵學生開展科研等方面,完善新型的人才培養方式。[3]
(二)新時代醫學教育下需要融入大健康發展觀,適應社會新要求,促進改革以改革來提升發展加快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變成為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著力培養未來解決健康領域科學問題以及面對重大疾病防控挑戰的創新類人才,由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的定位、醫教研改革與實踐平臺、人文教育體系與考評制度等多角度出發,構建與醫生未來職業情感,發展目標,職業能力,社會導向的三導型人才培養方式,也是對此現狀的思考和實踐。[4]
(三)人才是醫院發展的第一要素、第一資源、第一動力,高層次醫學人才作為醫院人才隊伍的核心,這是醫學知識建設以及創新科技的力量,是公立醫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5]“激勵-保健理論”認為:激發員工工作動機的兩大關鍵要素就在于激勵和保健,員工滿意度的提高依賴于激勵因素的滿足,而保健因素則是消除員工不滿意的關鍵所在。在人力資源激勵中,準確界定激勵與保健因素能夠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滿意度,調動工作積極性。同時,青年科研人才是醫學未來發展的主力大軍,科學水平以及研究方向決定著之后醫學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將科研導師制引入青年科研人才項目申報、開展和成果發表中,通過激勵機制的構建,激發導師自我提升的意識和動力,更好地發揮臨床人員及科研工作者在醫學科研和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多層次人才的可持續發展。[6]
(四)國家、省財政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國家級基地規范化建設。在財政投入充足的情況,完善國家級基地的住培教學評估考核體系。對醫學影像學與介入放射學等新興學科,鼓勵申報全國介入人才住培基地,為培養和發展新技術新學科培養人才、輸送人才。進一步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機制,建立精品課程庫,提高學習效果。強化終身教育意識,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改革學分管理,對不同層級的專業技術資格考核及聘任,建立更有效的執業能力和診療水平評估標準。
綜上所述,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更新知識和創新技術;針對不同階段的醫學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但始終要以病人為中心,以社會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要求為變革目標。要建立全國乃至全球整體打造衛生健康人才發展體系的理念,使醫學教育與全社會、全人類的健康需求接軌,為此,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同樣肩負著衛生健康人才培養的重任,醫教研并重,醫防融合,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