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玉,金 南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如何能夠更好地提升“文化軟實力”,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與教育教學結合,是高等院校應該深思的問題。2018年9月10日,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如何做好新時代知識、思想、真理,如何擔任新時代靈魂、生命、新人的塑造工作,也是高校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因此,本文從以上兩點深思入手,對云南省邊疆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及其路徑進行探討,為邊疆將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云南省高校教學結合及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研究以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為調查個案,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位于云南省西南邊境的臨滄市,臨滄市境內有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頗族、回族、苗族等23個少數民族。臨滄是多民族聚居,民族風情較濃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構成了獨具魅力的邊緣傳統體育文化特色。正因此也大力促進了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據調查研究發現,該學校已結合自身辦學方向及當地的傳統體育文化情況,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開展了民族傳統體育介紹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的形式了解到,開設內容有板鞋競速,高蹺,抽陀螺,竹竿舞,舞龍舞獅、跳繩、拔河等教學內容。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器材缺少,實踐課程較多,相關理論課程較少,相應教師的專業技能有待提高,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內容重難點突出不是太明確,教學模式比較保守,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但真正能夠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的人數較少,頻次較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專業知識掌握不足,課外活動中缺少相應專業人員的指導,不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蘊含的“努力拼搏、公平競爭、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生活;其蘊含的“精忠報國、振興中華、崇德向善”的道德規范,耳濡目染地影響著世代中華民族的行為方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鼓舞著歷代中華兒女,作為一種文化素養陶冶著中華民族,作為一種文體活動豐富著各民族的生活,因此,在云南邊疆高校中應該將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力量、文化素養、文體活動納入校園的文化建設中,使廣大師生感同身受的了解、認識、學習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設特色的校園文化。
在云南省高校校園中師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飽滿的精神面貌、生動的課堂氛圍、多彩的課外活動、師生滿意的校舍才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民族傳統體育思想中“適應自然、遵循自然、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對于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境內生活著我國二十五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其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特有的體育活動,民族傳統體育經歷的時間漫長,具有多種社會和文化的功能,表現出明顯的樸素性、平等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佤族舞蹈中《加林賽》、《舂碓舞》,傣族的《莫罕麗》,壯族的板鞋競技,苗族的吹槍,侗族、壯族的搶花炮,瑤族的打陀螺以及舞龍舞獅等,這些傳統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果可以在校園中推廣,同一個民族的學生在一起進行同一體育活動,無形中就增強了各自民族的認同感,升華了民族榮譽感。
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對我國體育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就體育課程內容方面提出要健身性與文化性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因此,在云南邊疆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中更應該很好地結合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原則,基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樣性、地域性、民族性、群眾性、健身性、娛樂性等特點,適宜于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很好地豐富校園教學資源,促進體育教學改革。同時在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中也要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云南省高校體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課程,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佤族傳統體育舞蹈中的《加林賽》、《舂碓舞》,傣族傳統體育舞蹈中《莫罕麗》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目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已經建立了獨具特色的課間操——民族健身操,全校師生在課間休息時間共同跳三套民族健身操,其中包括佤族的《加林賽》,傣族的《莫罕麗》,以及《唱支山歌給黨聽》,因其具有健身娛樂的功能及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不僅能夠起到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益于大學生陶冶情操,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在云南邊疆中高校中有形式多樣的體育社團,它們是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中體育社團層出不窮,單都是一些如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的社團,幾乎沒有傳統體育項目的社團。對于位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高校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占據重要地位的,因此,一些開展比較廣泛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舞龍舞獅、板鞋競技、打陀螺等,有必要增設這些項目的體育社團,這些民族特色的體育社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學生了解、認識更多、更好、更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作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活動及校園體育賽事,應當在課外活動中適當的引入一些民族底蘊深厚、趣味性高、簡單易學體育運動項目,如傣族的丟包、瑤族的踢毽子、拉祜族的敲打象腳鼓、跳擺舞、蕩秋千、打陀螺等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體育運動技能,而且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學校每年舉行的校級運動會中,適當增加趣味運動會,在趣味運動會上將具有民族體育特色的運動項目如踢花毽、吹槍、板鞋競技、打陀螺等趣味性強的運動項目納入運動會中,不僅能增加運動會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運動會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構建校園文化,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離不開高校體育教師,據調查發現,目前云南邊疆高校中體育教師大部分都是來自外省,漢族居多,真正的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教師非常少。而且云南邊疆高校教師隊伍中大都從事的是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與研究,如籃球、排球、田徑、網球等運動。因此,在云南邊疆高校中民族傳統體育師資數量極少,質量不高,整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不能擔任專業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與訓練。云南邊疆高校及政府職能部門應適當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比如組織開展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培訓班和研討會,組織云南邊疆高校體育教師參加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提拔優秀體育教師參加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的訓練,組織體育教師多參與各級別的少數民族運動賽事,同時對體育教師進行民族體育理論知識的教育,使云南邊疆高校教師的民族傳統體育專項技術水平和理論研究能力都得以進一步提高。
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民族體育作為重要的傳統文化載體,對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邊疆高校結合本學校類型特色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積極創造品牌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改善活動場地、硬件設施,構建獨具特色的民族課間操-民族健身操,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社團,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校園課外活動及體育賽事中,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師資團隊的建設,結合本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創建有民族體育特色的校園文化,使民族體育特色校園文化成為一項特色的體育文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