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亢 瑩
(大連藝術學院,大連 116600)
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關于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開始部署和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隨后,教育部辦公廳根據《實施意見》下發了《關于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的通知》,明確“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的目標任務、基本條件和組織實施及工作要求。各省省委組織部、教育工作委員會相繼開展高校黨建“對標爭先”活動,“對標爭先”建設成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加強建設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各高校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民辦高校亦積極推動本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力爭在“對標爭先”活動中有新發展、新作為。
改革開放后,現有的公辦高校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開始把資本投向高等教育領域。民辦高校的誕生、成長、發展,一方面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另一方面表現出民間資本搶抓機遇的果敢與魄力。在黨中央前所未有重視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的今天,民辦高校投資者必然會權衡利弊,緊跟黨和國家教育規劃發展大局。
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采用了管理學理論中的“對標管理理論”。1979年,美國施樂公司最早提出對標管理理論(也被稱為“標桿管理理論”),現已成為企業不斷改進和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管理理論之一,也被稱為20世紀世界三大管理方法之一。民辦高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與市場經濟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國家只給宏觀政策,不給資金支持,適應市場則活,不適應就離場。民辦高校雖具有公益性質,但營利性高校辦學結余依照公司法等規定,使其更傾向于企業屬性,追逐辦學經濟效益必然成為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辦學目標之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也是企業始終不渝的追求。“對標爭先”建設計劃與民辦高校發展高度契合。
三十年來,民辦高校經歷了發展之初的規模擴張后,已過渡到注重自身內涵建設的階段。民辦高校只有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先機。除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特色辦學逐漸成為民辦高校謀篇布局的重點。特色品牌使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戰略空間。如大連藝術學院提出“不管公辦民辦都為黨辦”,在“大思政”理念指導下,推出“和平三部曲”“青春四部曲”等大型原創劇目,深化教學改革實踐,把演出現場變成課堂。既是“造星工場”,又是思政育人的課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明顯。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構建現代民辦高校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對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來說尤為重要,黨建工作在民辦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辦高校在落實“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過程中,勢必要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做好權力制衡、決策機制,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人心和干勁,為民辦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辦黨和人民滿意的大學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既有普遍性,也有在辦學體制、辦學理念、學生素質、教師隊伍及管理體制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有別于公辦高校黨建工作的特殊性。“對標爭先”建設計劃要搞“十百千萬”工程,目標清晰,標準明確,照出了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很多不足和短板。“對標爭先”著力點恰恰是補齊短板。
民辦高校主要結構包括董事會、院務會和黨委會三套班子,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選聘校長,校長對董事會負責,政府監管非常有限。董事長把握董事會的決策權和話語權,黨委會工作多流于程序和形式,民辦高校黨委會式微,在全面領導學校工作,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時,難以實現“把方向過硬”“管大局過硬”“做決策過硬”“保落實過硬”的目標。
投資首要追求經濟效益的回報。民辦高校投資者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進行資金投入時,會優先考慮能推動學校實際發展,能給學校發展帶來直接收益的領域。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成長是一種隱形的社會效益,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教育軟指標,資金投入不會迅速產生經濟效益。民辦高校在考慮投入產出比時,自然會壓縮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投入經費。辦學投資者的關注度和投資比重是民辦高校工作的風向標,基層黨組織建設管理“寬松軟”,能把穩大方向、掌好前行舵,已是難能可貴。
民辦高校的辦學方式、運行模式及管理體制決定了其專職教師數量捉襟見肘,同時因薪資低、教師職業規劃等原因,教師隊伍流動頻繁。雖然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督促下,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架構基本成型,但各二級學院缺乏整體規劃,缺少協同推進。基層黨組織是彈性機構,黨務人員配備緊張,而員工頻繁離職又使工作難以保持連續性。基層黨組織尚不能完全保證“黨組織領導和運行機制到位”“政治把關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層組織制度執行到位”和“推動改革發展到位”。
民辦高校領導體制的建構、學校投資者的意見與投資狀況、上級教育部門的監管、二級學院黨總支重視程度、支部人員構成等影響著民辦高校基層支部負責人對工作價值的判斷,導致各基層黨支部建設發力不均衡,突出表現為個別支部“重業務、輕黨建”,基層黨組織制度執行落實不到位,“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不規范,個別黨員參加活動不積極,等等。基層黨支部在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組織、宣傳、凝聚、服務師生方面尚需改進、發力。
從“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本質看,“對標”是根本,“爭先”是目標。民辦高校可以充分運用自身辦學優勢,利用后發優勢,認真“對標”,努力“爭先”,展現獨特的搶抓機遇、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質。
民辦高校的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要三級聯動,確定具體目標,分解責任,認真參照《實施意見》做好制度建設、資源配置、辦學特色及服務領域等方面的自我評估,對學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存在的問題、短板弱項、病灶成因等進行客觀剖析,對領導干部、黨員的素質能力和整體表現等進行評價,在評價基礎上形成問題和責任清單,研究制定計劃方案等。確定計劃方案后,將任務分解到部門,責任壓實到個人,確定工作時間節點,認真檢查考核,實現過程的實時監控。
對標管理是尋找最優案例、確立最優運營管控方式、優化內部管理的途徑。因此,尋找最優、確定標桿,是對標的重要環節。民辦高校黨務工作者要注意收集整理選定在“對標爭先”建設計劃中嶄露頭角、可借鑒參考的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進行個案詳盡剖析。可以從一所或多所高校的成功經驗中挖掘信息,研究其脫穎而出的經驗,探析不同標桿對象的共性與個性。
對標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優化改進,達到內部最優。民辦高校在實施“對標爭先”工作的過程中,應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數據指標對比分析本校問題的性質、類型、特征、成因及發展趨勢等,做好與標桿對象的差異化分析,識別出影響本校黨組織建設的關鍵要素,依據分析結果,對本校基層黨組織建設適當整改。遇到不解或不明的問題,可與標桿對象聯系溝通,獲得其指導和幫助。民辦高校要明確“爭先”目標創建效果,通過補齊短板弱項,精準做好“內部裝修”。
截至目前,教育部公布了兩批已通過驗收的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這些在“對標爭先”建設計劃中脫穎而出的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以老牌公辦高校居多,這些“對標爭先”典型全都采用了邊培育、邊創建、邊推廣的模式,在網絡平臺上可以收集到這些“對標爭先”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的網頁,他們詳盡介紹了工作方式方法,切實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借助網絡,學習全國高校黨建工作的優秀成果和典型案例,營造學先進、追先進、當先進、做貢獻的積極氛圍,推動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質量的普遍提升。
民辦高校要以“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實施為契機,筑牢打實學校黨建工作的“四梁八柱”,切實完善基層黨組織的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工作實效,創新工作方法,要肯下大力氣,在抓好問題整改和效果鞏固上下功夫,要舉全校之力探索新時代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規律,拓寬改革思路和工作載體,搞好本校黨建工作的“內部裝修”,鑄造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