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龍 徐 玲(通訊作者)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實習實踐工作能夠提升畢業生群體的工作能力,對于學生強化自身的專業技能、學習先進知識有著一定程度的幫助,然而目前實習實踐管理制度中存在法律關系模糊、安全培訓不完整等問題,部分高校學生的個人權益得不到來自法律與社會制度的保障,民辦高校與實習企業之間未能締結內容明確、權責統一的約定,無法就各類突發性意外事件的解決方式達成一致意見,部分個人權益受到侵害的學生無法根據具體情況找到有效救濟。為了解決此類問題,保證畢業生在實習階段的人身安全與法定個人權益不受侵害,必須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鼓勵學生采用民事訴訟或司法仲裁的方式維護個人權益,讓實習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部分與民辦高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習慣于為參與實習實踐活動的畢業生提供與一般職員相似的工作條件,使之承擔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完成的工作職責,在勞動持續時間、工作強度、業務難度等方面貼近行業平均水平,個別要求較高的實習單位會對參與實習實踐活動的畢業生的工作效率定期施加考核,并會根據考核的結果淘汰畢業生。然而此類單位并未給予實習生與一般職員相同的物質待遇,某些實習單位為了降低用人成本,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僅僅為長期參加實習實踐工作的畢業生發放生活費,參與實習活動的畢業生難以獲得與自身勞動價值相符的物質報酬,實習單位并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拖欠實習生的工資,畢業生參與實習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逐步下降,生活質量得不到保證。一些實習單位錯誤地認為畢業生的勞動缺乏價值,無法為單位創造經濟效益,因而強制性地要求畢業生為自身的實習活動向企業繳納費用,讓學生成為企業可自由支配的廉價勞動力,學生無法享有勞動法規定的加班補貼與工人福利,部分實習單位管理者明確要求實習生在工作日內進行加班,實習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此類單位的管理較為嚴格,習慣于定期檢查實習生的工作態度、任務完成情況,并經常以實習生的工作無法達到行業平均質量標準為由,克扣實習工資并要求實習的畢業生繳納罰款[1]。
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大學生在實習實踐活動中無法享有與一般社會性勞動者相同的法律地位與維權資格,大學生在實習期間所享受的法定權益受到一定的限制,實習生無法通過司法仲裁與勞動監督等路徑維護自身權益。在某些影響較為惡劣、后果嚴重的意外事故發生后,實習單位通常習慣于拒絕承擔法定義務與相關的事故責任,實習生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司法部門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認定實習生與一般的勞動者不同,無法享有相同的法律權益,而實習單位通常屬于社會性的商業公司,與我國現有的教育行政機構沒有聯系,教育主管部門無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幫助。部分民辦高校學生所學專業的就業范圍較為狹窄,通常集中于市場中的個別行業與公司之中,選擇余地較小,因此學校在與實習單位進行協商與雙向合作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實習單位會根據學生的社會背景與工作能力為其安排較為繁重、難以快速完成的實習任務,勞動持續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因過度疲憊而發生意外,實習生的勞動風險有所增加[2]。
實習單位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強化自身產品的供應能力,必須通過使用廉價勞動力提升公司經營活動的生產收益,避免與實習生、學校簽訂內容明確、具備較強約束力的三方條款,企業主管為了控制生產成本,必然盡可能地采取相應措施壓低實習生的物質待遇水平,拒絕為參與實習實踐活動的學生支付保險金或行業平均水平的薪酬,導致實習生的法定權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部分企業為了避免自身在意外的安全事故中承擔過大的責任,調控雇用畢業生所產生的法律風險,不愿與實習生簽訂受到國家法律保障的勞動合同與書面協議,往往采用與校方領導協商的方式推出實習實踐管理計劃與用人方案[3]。
多數民辦高校畢業生不了解我國現行的勞動法,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就業壓力較大,習慣于在實習實踐活動中積累工作經驗、學習關鍵性的行業工作技能,對自身所享有的法律權益缺乏明確而直觀的認知,無法準確定位個人社會價值,一味地忍受來自用人單位的壓榨與不公平的待遇,個人權利受到侵害的風險較高,維權積極性不足,未能參與到高校管理者與用人單位主管的協商活動之中,對實習實踐管理工作缺乏應有的影響力,無法面向校方領導明確表達自身的需求[4]。
民辦高校必須與實習單位進行協商,集中力量共同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安全保障機制,對各方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作出詳細約定,讓學生按照協議規定的相關條款維護自身權益,學校必須就實習生應當享受的物質待遇面向企業提出明確要求,組建專業化的實習活動管理團隊,調配具備較強責任心與工作能力的指導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使之對實習生在用人單位中的各項活動施加監督與管理,并與用人單位主管進行互動,統一工資計量標準,讓實習生個人依法所得的權益獲得保護,適當地提升實習生的薪資待遇,讓用人單位根據實習生的表現與工作能力、專業素質水平支付成比例的物質報酬。
實習生必須主動了解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強化自身的維權意識與法治意識,準確發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評估個人工作能力,轉變工作態度,記錄自身在實習實踐活動中的個人經歷,保留具備法律效用的書面文件與音頻資料,使用各類電子設備記錄實習單位主管人員的不當言論,并在申請司法仲裁、提出民事訴訟的過程中出示此類證據,通過詳細記錄相關材料,提升維護自身法定權益為目標的訴訟活動的成功率。實習生必須明確要求用人單位根據我國法律與相關管理條例簽訂勞動協議,在協議中規定各類意外事件的賠償方式,實習生必須在實習實踐活動中享有所有法定權益;必須在參與實習活動的過程中,定期與自身家長、輔導員與其他教務人員進行聯系,向其通報個人參加實習活動的具體情況,如工作成果、個人所享受的物質待遇等,在遭遇自身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面向他人征求意見,以求獲得來自不同領域的社會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實習生必須在實習活動的不同環節中,嚴格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管理規則,避免參與危險系數較高的一線生產活動,主動保留能夠證明自身勞動價值的證據。
為了保證我國民辦高校畢業生能夠順利融入社會,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實習環境,有關部門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協調不同社會行為主體,理清各方應當主動承擔的法律風險與責任,明確實習合同中的各類法律關系,讓學生在逐步熟悉崗位基本工作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明確要求實習企業根據國家最新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給予學生正常的待遇,準確定義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個體勞動者身份,使之與實習單位之間建立穩固的勞動雇傭關系,進一步完善實習實踐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克服潛在的法律風險,將各類意外事故的責任固定化、明確化。學生可在實習過程中做好承受法律風險的心理準備,主動接受法律教育,學會主動保存具備法律價值的證明材料與信息,學會使用多種方法解決法律問題,保護自身,督促實習單位管理者履行對自身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