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月 王紅琳 呂 鑫
(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3)
高校的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是指在高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基層黨組織在做好黨建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黨建資源,發揮黨建帶領作用,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形成黨建團建共同發展,協調一致的良好局面。[1]高校的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有以下特征與要點:首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能偏離黨的指示、脫離黨的組織。其次,黨建與團建之前有著清晰的關系,團作為黨的助手而設置,開展團建的最終目的是推動黨建發展,黨建是前提、團建是內功。基于以上認知,本文就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品牌化建設問題做具體分析。
在黨建帶團建中,團青年、團干部是服務的主體,是黨建帶團建工作中的主力軍。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主要圍繞團青年、團干部開展,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團青年與團干部的凝聚力,提高共青團建設能力。團干部是共青團組織的骨干與核心,在團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團干部的組織領導及示范帶領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鍛煉與發展團干部的綜合素質,有效推動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順利高效開展。高校在推進基層黨建帶團建過程中,要把握黨建與團建的發展規律,并找準它們的契合點,在此基礎上制訂工作方案,讓高校的基層黨建與團建保持協調一致,共同發展。[2]
首先,重視平臺建設。如果沒有配套平臺的支持,各項工作就可能流于形式。因此要高度重視平臺的作用,并通過各種類型的主題活動來推進黨建帶團建工作持續開展,確保黨建帶團建工作能達到預期目標。其次,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黨組織與團組織建設之間的契合性,借助兩者之間的契合性制訂建設方案,方能避免黨建、團建相脫離的情況出現,也能最大化地提高基層黨建帶團建成效,落實建設服務。高校開展基層黨建帶團建的一大目標是增強黨組織、團組織的凝聚力,提高黨員、團員的能力素質,為團與黨的發展打好基礎。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建設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服務性方向,構建科學完善的服務機制,使團青年、團干部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黨建帶團建工作,讓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取得實效。[3]
在黨的高度關切與各方的不斷努力下,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各項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現階段,高校已經制訂了黨建帶團建的基本目標,即帶組織、帶隊伍、帶思想、帶作風建設。在工作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員、黨支部的幫帶作用,教育培養團干部與團青年,全面提升團建水平,增強校園團組織的凝聚力。同時把握幫帶方向,通過幫帶推動學生團員、團干部朝黨員的方向發展,將優秀團員培養為優秀黨員,壯大黨組織隊伍,保障黨發展根基穩固。[4]
除了明確黨建帶團建工作目標外,黨建與團建間的溝通交流渠道也得到了拓展,完善了溝通機制,黨建帶團建工作上升到了一個新層次。當前,已經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學生黨支部與團委學生部門的聯系制度,從根本上加強了黨支部與團支部、黨員與團員之間的聯系,使黨員與團員能更好地溝通交流,使黨員的幫帶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現階段,高校的黨員共建目標考核機制也得到完善。高校嚴格遵循黨的要求,依據黨的領導與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了更有利于黨建帶團建工作開展的目標考核制度,定期對黨建帶團建工作發展狀況進行考核與分析。各項考核制度的建立與考核活動的開展使黨建帶團建工作方向更加明確,工作路線更加正確,工作成效更加理想。部分高校修訂完善了《學院團員推優細則》《黨員發展團內“推優”制度》等,黨建帶團建工作更加規范有序。[5]
首先,在各類建設活動中,團干部的主觀能動性未得到充分調動,引領作用、表率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團組織在黨建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因此,需進一步發揮黨組織的優勢,加強團的組織吸引力,提高團支部的主動性。[6]其次,在黨建帶團建過程中,有部分黨員的主動性不強,服務意識相對淡薄且不注重自我教育與管理,各方面的能力素質還有待提升。部分黨員認識不到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能發揮自身作用帶動團組織建設發展。因此,需采取相應的教育及激勵引導措施改善這一現狀。黨建帶團建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復雜性較大、工作難度較高。應建設健全相應的制度機制,從制度層面為各項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調查發現,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機制的完善度還相對較低,許多制度是針對短期的建設工作制定的,缺乏長效的工作制度與機制,導致黨建帶團建工作質量得不到保證。目前,高校開展的基層黨建帶團建活動雖然多,但許多活動都是面子工程,實際作用不大。最后,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活動未形成品牌,各類建設活動不夠系統,活動效果不甚理想。
高校可嘗試建立學生公寓黨支部、公寓樓層團支部,在每一棟公寓樓內設置一個學生黨支部,每一樓層設置一個團組織,以此提高整個黨建帶團建工作的系統性,提高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成效。由于當前部分黨員、團員參加黨建、團建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有必要讓思政教育主動進公寓,將思政教育與公寓黨支部、團支部的作用有機結合,以此促進黨員團員樹立正確認知,加強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提高自身服務能力。高校可引導黨員、團員建設公寓思想文化,并不斷推進學生宿舍文明建設,以約束學生的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校應完善學生黨支部的設置形式和黨員在黨支部內的職責義務,充分發揮學生公寓黨支部窗口的作用,通過學生公寓黨支部讓全體黨員、團員學習了解黨的知識,堅定自身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做好準備。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建真正帶動團建。[7]
高校可邀請有興趣、有能力、有責任心、有使命感、入黨積極或入團積極的優秀黨員或團員及班團干部等組成學院黨團志愿服務隊,利用這一股積極的力量開創團組織建設新局面,讓團建進入新階段。調查可知,高校有部分學生思想積極,情感真誠,真心實意想為同學、為學校及黨做些實事。但由于學校未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更大的平臺,導致他們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推動基層黨建帶團建的過程中,高校有必要將這股積極力量聚集起來,讓其充分發光發熱,帶動學校團組織建設工作的開展。[8]在成立學院黨團志愿服務隊時,可從實際需求出發,優化志愿服務隊伍的內部構成。如由團委書記擔任志愿服務隊指導老師,在隊伍內設置隊長一名、副隊長兩名、秘書一名,按照活動內容不同分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組,有序有效地開展各類志愿活動。
同時,高校要構建相應的志愿服務平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走群眾路線,有利于鍛煉與發展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有利于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開展。如高校可賦予志愿服務隊參與一切校園公益活動的權利,如迎新活動、歡送畢業生活動、協助開設黨員迎新工作站、與家庭困難的新生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等,充分發揮黨團志愿服務隊的作用。除了搭建公益平臺外,高校還應當立足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需求,依據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目標,帶領黨員團員構建黨團干部交流學習平臺,促進知識、經驗及思想的流通,使基層黨建帶團建目標能順利實現。
高校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建、團建活動,如開設學生黨員博學論壇、學生科技論壇等,利用這些實踐性活動帶活整個黨建帶團建工作。應基于文化育人理念,將學校的思政教育與黨建、團建工作有機結合,在學校或學院內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學習活動,參與帶有青年特色、時代特征的文化交流或講座活動,利用各類活動引導學生轉變思想,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推動學生能力素質綜合發展。高校應從實際出發,按照黨的相關指示要求與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各種適合學生的黨建團建工作,積極營造氛圍,讓黨員與學生團員進一步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在新的發展時期,高校可通過紅船精神、雷鋒精神等一系列紅色精神與紅色文化教育引導青年團員,提高青年團員的入黨積極性。可在校內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紅色育人品牌活動,如清明節到烈士陵園祭掃、節假日開展老黨員慰問、瞻仰革命遺址,或定期開展紅色文化交流會、紅色書籍讀書會、紅色征文大賽、網頁設計大賽等。讓年輕團員沐浴在豐富深厚的紅色文化中,進而堅定自身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為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互聯網時代,高校要根據在校學生的思想意識發展情況與黨性修養發展需求,創新優化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思路、模式、機制及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成效。應引入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融合當代科學技術,構建起基于“互聯網+”的黨建團建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先進性、科學性與有效性,讓學校的黨建團建工作與時俱進。高校應正確認識到,互聯網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形態,并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習慣與生活方式,與互聯網脫離的黨建團建工作必定難以取得顯著成效。為此,高校要充分運用“新時代e支部”等信息化軟件,利用各項先進的現代技術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如基于互聯網建立黨建帶團建信息系統,構建包含“新時代e支部”等軟件在內的智慧化黨建帶團建平臺,組織邀請在校學生登陸智慧化系統,入駐信息化的黨建團建軟件,通過線上線下兩個途徑向學生開展知識教育與信息宣傳,讓學生的各項能力素質得到更好的培養與發展。高校也可開通校園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向學生推送黨史知識及與黨相關的咨詢、歷史等,以便學生更加靈活方便地學習。
基層黨建帶團建是推動團組織建設的有效舉措。在新的發展時期,高校應堅守這一團建路線,從實際出發,按照黨的相關指示與要求,創新優化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形式、活動、平臺、陣地,從而讓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取得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