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燊
(農安縣燒鍋鎮人民政府 吉林 長春 130217)
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展開,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中小型企業迅猛發展,國家進一步放寬了人口流動要求,城市中的農民工群體愈發龐大。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大部分考出去的農村學生留在城市,這無疑對農村發展建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人口外流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農民這個群體的經濟收入,且部分外流的人才也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就新農村建設來講,農村的大規模流動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農民平均收入
外出務工的農民擁有了更多的途徑來獲取經濟利益,農民群體的總收入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農民可支配財富增加,農村經濟實力和經濟水平就此提升。而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也讓其有更多的實力來改善物質生活,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經濟基礎。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僅讓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還激發了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使農民受教育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農村建設中,提高了農民群體政治參與的質量,營造出良好的農村政治經濟環境氛圍。
2.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農民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不僅從城市工作崗位上獲取了相應的勞動報酬,還受到城市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的熏陶,在改變自身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洗禮,其視野和思維空間更加開闊。[1]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到家鄉之后,可以扮演一個“城市文化使者”的角色,將自己的見聞傳遞到村里,提升村民的思想覺悟,推動新農村基礎建設工作的展開。
3.穩定農村客觀秩序
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他們是農村的不穩定因素,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可能會危害農村的安全穩定。在農村人口流動的過程中,這部分剩余勞動力也找到了相應的發展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農村人口流動可以有效緩解農村社會矛盾,穩定農村的客觀秩序,有利于農村長治久安。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階段,相關制度建設還不完善,加之農民群體整體學歷不高、文化水平和素質偏低,因此,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流動,也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1.農村精英流失嚴重
相對農村留守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文化程度較高,可以說是農村的“精英人員”,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流動會使一部分精英流失,使新農村整體建設速度變慢、建設水平不高。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農業部在農村設定的固定觀察點辦公室,對全國30個省份、自助區、直轄市中選取的260個村落內勞動力素質情況進行調查,數據表明:在選擇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群體中,擁有初中學歷的人員占據了近60%,這一數據明顯高于農村留守勞動力的學習水平。且外出務工勞動力大部分是45歲以下的青年或者是中年,他們的離開,導致農村缺乏充足的壯年勞動力來支撐新農村建設工作,更無法組織高素質的村委會領導班子,對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2.不利于流動人口行使民主權
近些年,農村人口出現了長期性的流動,很多農民在外地的時間要遠遠多于在家鄉的時間,對戶籍所在地的情況知之甚少,無法及時、正確、有效地行使民主權,造成農村民主自治工作發展緩慢的后果,不利于新農村建設中村民自治工作的展開。盡管隨著我國農村人口流動總量的增加,全國各地區政府開始借助委托選舉、郵寄選舉等措施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行使民主權,但這種方式受主客觀的影響較大,無法起到應有效果。
3.新農村建設主體缺失
建設新農村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民服務,農民才是最終的受益者。農民的力量不容忽視,尤其是以農民為主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建立,更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保障。但農村人口外流導致新農村建設缺乏主體支撐,靠未成年的孩童、年紀偏高的老人和被迫留守的婦女,無法建立起一支有效的村民自治隊伍,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展開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阻礙。
4.農業產業遭受較大打擊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產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地理環境來看,我國山地眾多,大部分農村地區用于耕種的土地都屬于山地,農民耕種的勞動強度較大。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會導致農村地區的勞動力素質降低,對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農村空房屋數量不斷增加,甚至在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大面積撂荒的情況,使我國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遭受巨大的阻礙,造成新農村建設缺乏經濟和人力資源基礎作支撐,發展極為受限。
農村人口流動為新農村建設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因此,如何應對人口流動問題,擴大人口流動的積極影響范圍,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研究的重點課題。
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加強農業保護政策的控制作用,通過提升農業比較利益的方式,增加農業對于農村人口的吸引力,為新農村建設奠定扎實的人員基礎。農村人口流動不屬于偶然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這種驅使也是農民在對比農業和非農業收入之后做出的選擇。對比來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每年在農村的勞動投入和收入比,往往要低于在非農業產業中的勞動投入和收入比。[2]即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整年獲得的總收入,往往要低于在非農業產業中相對輕松勞作獲得的總收入。面對這種情況,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業產業的保護,通過出臺各項惠農政策,提高農民從農業產業中可獲取的經濟利益,縮小農業產業和非農業產業的比較利益差距,增強農業產業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從根源上抑制農村人口流失的情況,適當引導農村人口回流,減少新農村建設中主體的流失。
政府部門在引導農村人口的有序流動、發揮農村人口流動的積極影響上起著關鍵作用。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不是在朝夕之間形成的,因此,該問題的解決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不可能一勞永逸。[3]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政府部門要重視農村人口流動問題,通過出臺相應政策、設置相關部門,幫助農村人口有組織、有計劃地完成流動。在控制農村人口流動成本的基礎上,降低農村人口流動帶來的風險,并提高農村人口流動帶來的經濟利益,確保其在流動時能夠真正獲得實惠,且在獲得足夠經濟利益后用于回鄉建設,從而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農村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就是剩余勞動力過多,無法被妥善安置。因此,要想做好農村人口流動管理工作,提高農村的經濟內生能力,大力發展非農業產業是一個有效手段。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發展非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根據轄區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各類資源儲備情況,因地制宜,招商引資,創辦工廠,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創業,以吸引更多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農村經濟內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緩解農村地區由人口引發的社會矛盾。[4]此外,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優惠、人才派遣和技術支持等方式,激勵農村的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涉農公司、農村帶頭人等,努力發展農業產業,從而吸引更多農民工主動返鄉創業,進而吸收更多貧困戶就業,在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基礎上,縮短農村的貧富差距。
沒有人才的村莊是無法發展和前進的,只有人才,才能夠讓新農村建設順利施行。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強轄區內教育工作的投入,加大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起一支由本地人構成的干部隊伍,優化調整基層干部隊伍的人員構成。為提高農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通過干部評優,為優秀干部提供考錄公務員機會。[5]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借助各類教育手段來提高農民的素質,對于培養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民隊伍能夠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對一個村莊來講,各項事務的管理和農業產業的發展,都要有相應的人才做依托。因此,政府應當做好人才回流工作,召集外出的有志青年,鼓勵其投入家鄉建設工作,為振興養育自己的村莊奉獻自己的力量。當地政府機構應積極參與其中,通過人才引進政策、歸鄉青年創業優惠政策等,為鄉村振興吸引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6]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下,農村地區大量剩余的廉價勞動力讓我國在國際勞務市場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盡管國際勞務輸出可以讓農村人口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出會導致新農村建設缺乏主體。因此,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應與勞務輸入國積極協商,將我國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以有效、有序的方式輸出國門,以賺取更多外匯。[7]這不僅可以帶動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還能增加農民整體收入,間接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順利展開。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推進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已經逐漸凸現出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進一步加快了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使農村大部分剩余勞動力開始在各個地區流動。作為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人口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農村人口流動是中國由農業大國朝著工業大國發展的必要環節之一,盡可能降低人口流動帶來的消極影響,成為現階段各級政府和基層干部密切關注的問題,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新農村建設首要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