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政 馮卓文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 湛江 524008)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提出了約哈瑞之窗這一理論模型。該理論依據交流雙方的知悉狀況,把自我信息劃分為開放區、私密區、盲點區、未知區四個窗口。開放區是自己和他人都知悉的,私密區是自己知悉而他人不知悉的,盲點區是自己不知悉而他人知悉的,未知區則屬于雙方都不了解的區域。
近年來,約哈瑞之窗理論雖然引起了我國傳播學者的關注,但“國內對約哈瑞窗口理論的引進較晚,理論研究尚不多”,“在傳播理論上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1],對窗口內部的信息傳播形態及其變化更未涉及。本文從信息傳播形態的視角對開放區進行探討,以揭示這一窗口內部信息傳播的狀態、規律及對信息主體的影響。
傳播學者邵培仁曾經指出,“傳播活動的普遍性決定了傳播類型的多樣性。對于傳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站在不同的角度,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2]并舉例說,傳播活動可以劃分為“隱蔽性傳播與顯明性傳播”。盡管邵先生未對“隱蔽性傳播”做出明確界定,但這一思路頗有啟發意義。
根據傳播發起者的主觀意圖和信息的實際傳播狀態,人類的信息傳播實際上存在開放傳播、封閉傳播、自在傳播三種不同的形態。封閉傳播就是邵培仁先生所說的“隱蔽性傳播”,開放傳播和自在傳播則大體對應邵先生所說的“顯明性傳播”,但因為二者存在本質區別,因此應區分開來。所謂開放傳播,是指傳播主體自覺面向社會公眾,以求規模最大化的一種信息傳播形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傳播者具有傳播規模最大化的主觀意圖;第二,以公開的形式傳播,不采取隱蔽傳播的措施;第三,面向個體不特定的社會成員傳播,至少不限制個體不特定的社會成員知悉。如在某一個群體或圈子里,以公開的形式進行傳播,努力做到人盡皆知,同時也不限制其他人知悉,即可視為開放傳播。這三個特征也是判斷是否是開放傳播的標準。大眾傳播、政府宣傳、商業廣告等是開放傳播的高級形式。所謂封閉傳播,是指傳播主體自覺限制傳播對象的范圍并禁止信息外傳的一種信息傳播形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秘密傳播。其基本特征是:第一,限定傳播對象,不允許超越范圍傳播;第二,有自覺的禁止措施和保障;第三,有明確的禁止傳播的對象,即相對人。這是封閉傳播獨有的特征。封閉傳播的典型形式是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工作秘密及個人隱私的傳播。所謂自在傳播,是指傳播者既無面向公眾以求規模最大化的傳播意圖,也無禁止外傳自覺的一種完全順其自然的傳播形態。自在傳播最基本特征是,傳播者對當下的傳播無擴散或隱蔽意識,內容多為無關緊要的日常信息。如日常交流中的噓寒問暖、閑聊,市場上的討價還價等,都是自在傳播的典型形式。
三大傳播形態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傳播者意圖和追求不同。如開放傳播的傳播者普遍抱有傳播規模最大化的主觀意圖;封閉傳播的傳播者則會自覺以各種方式限制傳播范圍,防止信息泄露和外傳;自在傳播的傳播者則不存在擴散或限制的意圖。第二,信息的性質和特征不同。開放信息有公開性、共享性;封閉傳播的信息具有內部性、秘密性、獨享性或獨占性,如果泄露,會導致自身的利益受損;自在傳播的信息具有日常性、零碎性、隨機性等,對傳播主體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員,信息價值一般很低。第三,媒介形式有差別。開放傳播通常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封閉傳播的媒介是特定的媒介,自在傳播多采用口耳相傳的形式。第四,不同的傳播形態的功能不同。開放傳播具有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遞、娛樂等功能;封閉傳播則具有維護國家、團體、個人等特定主體特殊權利的功能;自在傳播對維護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區別是相對的。一方面,信息傳播形態隨著主體的變化而變化,有些信息從國內看是開放的,從國外看就是封閉的;另一方面,不同形態之間還可以相互轉化。封閉傳播可能向開放傳播轉化,如揭黑報道;開放傳播在某種條件下也可能向封閉傳播轉化,如殺人滅口、文字獄等。開放傳播、封閉傳播與自在傳播之間的轉化更為常見,很多公開報道或秘密信息最后都會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而茶余飯后的談資也可能成為開放傳播或封閉傳播的信息。從歷史上看,開放傳播一直處于擴張狀態,封閉傳播則相對處于收縮狀態,在互聯網時代尤其如此。
顯然,三大傳播形態的劃分與常見的信息傳播類型的劃分不同。開放傳播可以以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類型出現。大眾傳播一定是開放傳播,但反過來就不能成立。人際傳播如祥林嫂逢人就講阿毛的故事,群體傳播如市場上小販叫賣,組織傳播如街道辦的普法宣傳,盡管開放規模有限,但都屬于開放傳播。只要傳播主體抱有傳播規模最大化的主觀意圖,并向個體不特定的社會成員公開傳播,就屬于開放傳播。因此,開放傳播不等于大眾傳播。封閉傳播也一樣。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等都可能是封閉傳播。但封閉傳播一般不會以大眾傳播的形式出現。當年上海地下黨以報紙廣告的形式進行秘密聯絡,屬于特例。自在傳播主要以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為主,有時也表現為組織傳播。只要不具有擴散意圖或保密意圖,都屬于自在傳播。
約哈瑞之窗的未知區尚不存在人工信息,也無所謂信息傳播。私密區的信息只有自己知悉,事實上并未進入傳播狀態。盲點區的信息傳播形態另文探討,這里著重分析開放區的信息傳播形態及其變化。
開放區的自我信息,由于“開放”的程度不同,實際上存在開放傳播、封閉傳播、自在傳播三種不同的信息傳播形態。三種形態及其相互關系對信息主體及其人際關系有不同的意義和影響。開放傳播體現人的社會影響、社會地位和能力,封閉傳播體現人際關系的強度和深度,自在傳播則體現人際關系的廣度和和諧度。
第一,開放傳播。從開放區的形成來看,信息共享是通過“自我表露”公開和他人“反饋啟發”公開形成的。但無論是自我表露公開還是他人反饋啟發公開,只要有向個體不特定的社會成員傳播的意圖,都屬于開放傳播。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對大部分社會成員來說,進行此類開放傳播已經易如反掌。在信息傳播技術比較落后的古代社會,通過無數次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等的長期疊加,也會形成開放傳播。古代名醫基本上是依靠人際傳播的長期疊加而名滿天下的。
自我信息能進入開放傳播狀態,通常意味著信息主體擁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但不同個體的自我信息,進入開放傳播的規模和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開放傳播的規模越大,程度越高,了解自己的他人也越多,對自己的了解也越深。這意味著信息主體擁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普通人的自我信息通常難以進入開放傳播形態。
第二,封閉傳播。常言道,機事不密禍先行。一些關涉主體特殊利益的信息,必須限制在特定的范圍內傳播,超越范圍,就有可能給主體帶來麻煩,甚至危險。如與自己有關的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工作秘密及家庭、個人隱私等,這些信息顯然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范圍隨意傳播。除了一部分置于隱秘區不進行任何傳播外,其他信息必須限制在一個個封閉的系統內傳播。因為秘密信息多種多樣,所以封閉傳播的具體形式也多種多樣。因此每個主體都會擁有多個封閉傳播圈子。
封閉傳播價值在于維護自我特殊利益。雙方自覺擁有封閉傳播的信息,才可能擁有人際間的強關系。強關系不一定源自封閉傳播,但封閉傳播一定會造成強關系,至少會強化關系。在人際交往活動中,雙方了解越深,相互掌握的秘密信息越多,關系強度就越高,但關系的方向則可能完全相反。換句話說,雙方相互掌握的秘密信息量與雙方關系的強度成正比,與關系的方向可能成正比,也可能成反比。即要么是密友,要么是對手。因為影響人際關系方向的決定性因素不是信息量,而是價值觀。只有在價值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雙方共享的秘密信息越多,關系才會越親近,否則就越遠。人際之間、群體之間及國家之間都是如此。反目成仇的前提之一就是雙方相互了解較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傳播現象。當然,這種了解也可能是誤解。封閉傳播有正當和非正當之分。正當的封閉傳播不僅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是維持人際關系健康和睦、社會安全運轉的重要前提,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非正當的封閉傳播則對社會危害極大,對主體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影響至深。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眾媒介極為發達的今天,封閉傳播存在的空間在不斷萎縮,主體的信息安全尤其是封閉傳播的信息安全,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如何保障封閉傳播形態的應有空間,從而保障主體正當的特殊利益,是學界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第三,自在傳播。自在傳播是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每個個體天天都在進行的傳播形式,是日常社會生活正常展開的基本元件,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自在傳播的主要形式就是人際交流傳播,一個人可以多日與開放傳播無涉,也可以多日與封閉傳播無涉,但不可多日與自在傳播無涉,哪怕是一日無涉,都有可能是不正常現象。自在傳播對信息主體的意義,首先是維系日常生活和最親近或必要的人際關系。如家人之間圍繞衣食住行等交流,鄰里親朋同事之前的日常交流等。其次是隨機應對、解決偶遇問題。如途中問路、為打發時間與陌生人的隨意閑聊等。如果離開了自在傳播,就會寸步難行,也會給他人帶來麻煩。“石磙壓不出屁來”和“半斤鴨子四兩嘴”,表達的就是人們對自在傳播中的兩個極端現象的反感。因此,自在傳播在維護日常生活、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在傳播出現的問題往往反映出心理問題。
約哈瑞窗口是移動的,開放區的三種傳播形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即使在各個窗口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這種轉化依然會發生。
最常見的轉化形式是開放傳播向自在傳播轉化。大眾媒體是開放傳播的典型形式,經過大眾媒體報道,相關信息會進入另外一種傳播形態——自在傳播,即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談完即了,一般不會再拿這些信息進行開放傳播,更不會保密。當然,也不影響這些信息繼續以開放傳播形態存在。對大眾媒體來說,開放傳播向自在傳播轉化越成功,則大眾傳播的效果越好。
最有沖擊力的轉化形式是封閉傳播向開放傳播轉化。典型的例子是棱鏡門事件。2013年,愛德華?斯諾登向媒體爆出美國高度機密的“棱鏡”項目: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個目標的百萬部手機被監控,包括德國等35個國家的政要。消息傳出,各國媒體爭相報道,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媒體總結棱鏡門事件的影響指出,斯諾登改變了世界。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各國紛紛指責,美情報機構被迫改革。類似的事件很多,還有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水門事件。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共和黨“暗探”到美國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偷拍文件時被捕。《華盛頓郵報》得到“深喉”提供的內幕,公開了事實真相,最終導致尼克松下臺。這些都是封閉傳播轉化為開放傳播的經典案例。
以上信息傳播形態的變化,都發生在開放區內部,并不牽涉窗口之間的移動。
因為傳播形態的轉化影響巨大,尤其封閉傳播與開放傳播之間的轉化。所以,在推動轉化時,必須遵循適時、合理、有益的原則。合理的信息傳播形態轉化,對社會是有益的;不合理的轉化,則會給社會帶來危害。時間的把握也很重要。尤其是濫用封閉傳播,該轉化不轉化,常常帶來不良后果。
其他信息傳播形態之間都會發生轉化現象。傳播形態的轉化比較復雜,需要專門探討。
約哈瑞之窗理論關注的是不同窗口的移動及其影響,而未涉及各個窗口內部的信息傳播形態及其變化。對開放窗口內部的信息傳播形態的探索,有助于深入掌握窗口內部的信息傳播狀況,及其對人際關系、社會交往的具體影響,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既要積極推動約哈瑞之窗不同窗口的合理移動,也要注意窗口內部不同信息傳播形態的運用和合理轉化,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