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安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廣東 珠海 519087)
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2月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加強輿論引導工作”的要求[1],這告訴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疫情防控中的輿情防范和輿論引導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高校在如何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有效地應對輿情和引導輿論,是一項全新而又亟待解決的課題。
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防控工作涉及校園管理的很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校內生活和學習,給大學生帶來了不便。網絡輿情的產生往往就是源于大學生對這些生活和學習中不便的網上集體“吐槽”。歸納起來,這些“吐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校內生活各種不便利的不滿。如食堂限流吃不上飯的,洗澡安排不合理的,外賣快遞無法正常領取的,校內超市物價飛漲的,等等。二是關于校門管控導致出校難。部分學生確有外出校園如就醫、實習、培訓等需要,在“嚴把校門關”的管理下難以外出;與此同時,學生看到教職工和后勤工作人員卻可以自由出入校園,認為是被區別對待。三是借助某些特定事件暴發的集體情感宣泄。一些特定的校園事件,如熱水供應不足,宿舍調整搬遷等,是國內大學普遍存在的日常問題,與疫情防控沒有直接關聯,但在防疫的特定背景下,部分學生將此作為反映訴求和宣泄情感的出口,引起了網絡圍觀和轟動。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種種“吐槽”并非是反對整個校園防疫工作。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能夠認識到疫情防控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當具體防控措施的尺度超出了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并在現實中確實給自己的校園生活帶來了種種不便時,大學生們又往往不吐不快。正如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我們也不鼓勵‘一刀切’,但是每一項防控措施都要做到位”,“特別是各個學校、各個地方,根據當前疫情防控的要求來合理地做出安排”。因此,在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里,大學生們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和訴求是反對某些過度防控和“一刀切”管理的方法和舉措。搞清楚這一點很重要,這是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此類網絡輿情的前提,要是判斷失誤,認為輿情體現的是大學生反對全部疫情防控要求,則可能采取對抗和壓制的辦法來處理,從而引起更大的反彈。只有正確地區分合理的防疫舉措和過度的防疫做法,辨別出輿情中大學生的核心表達,才能有效地溝通和疏導,從而化解輿情。
在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里,除了具有一般高校網絡輿情的諸如突然暴發、迅猛傳播、內容復雜、影響廣泛等傳播特性以外,又具有一些自身鮮明的傳播特性:
在校園疫情防控的狀態下,產生輿情的主體和客體因素都受到了影響,這一時期高校的網絡輿情更是多發易發,這是我們尤需注意的。一方面,從輿情的客體來講,疫情防控涉及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不但學習在校園,而且吃住生活也都在校園,哪一個環節、哪一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誘發網絡輿情。另一方面,從輿情的主體來講,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大學生形成了長時間的校內群集,也易于郁積不良情緒,加之使用手機和電腦的網上時間增加,遇到相應的校內事件,更容易加入網上的評論轉發、宣泄情緒的輿情傳播中。
高校和大學生的社會關注度高,在一般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中,社會上的人們無法親身體會“象牙塔”中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因此一般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持以關注的態度。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社會上的人和校園里的大學生具備建立起一種共同生活經歷的一致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聯防聯控、封閉管理等一系列防疫舉措,對其中帶來的生活改變及種種不便深有體會的,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防疫做法更是深惡痛絕,相似的經歷在大學生的網絡輿情表達中得以再現,人們往往感同身受,從而強化了輿情的社會關注和支持。
在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里,除了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一如既往地扮演著重要的輿情擴散的中介角色外,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新興網絡媒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方面,這些新興網絡媒介是年輕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大學生在這些網絡平臺上通過發帖跟帖的形式訴說自己在校園防疫管理下的生活經歷,分享自己對學校一些防疫舉措的看法;并通過網絡圍觀、推上熱搜等方式讓這些話題保持巨大的網絡聲量。這種抱團式的網絡發聲構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是形成網絡輿情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這些新興網絡媒介中對輿情事件進行二次創作,不再是如微博、微信中簡單的文字敘述,而是通過影音、視頻、段子等形式對校園事件重構再現,比如“外賣員爬墻送餐”“學生翻墻坐船偷偷外出”等幾段迅速爆紅網絡的視頻。這種生動活潑、感觀刺激強烈的網絡表達形式更容易抓住人們的眼球,助推輿情擴散。
大學生對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輿情事件進行的二次創作,往往表現出二重性:即在表面娛樂化敘事的呈現上,背后潛藏著深刻的問題指向。以段子創作為例,描述校園情侶隔著柵欄談戀愛,即段子化為:即使是愛也要保持距離;描述取快遞的困難,即段子化為:我在校門這頭,快遞在校門那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此。類似的段子很多,再配以圖文、影音、視頻,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效果。這些段子、視頻在讓人捧腹之余也解構了嚴肅、顛覆了崇高,讓人不知不覺地站到了理解和同情大學生境遇的一邊。這些段子、視頻不但笑中有淚,還發人深省,直指校園疫情防控中的問題,如自由受限、差別對待、官僚作風、形式主義等。這些深刻的問題指向,是我們在化解網絡輿情時必須向學生說清楚、講明白的地方,否則癥結還在,只會讓網絡輿情在下次以別的形式沉渣再現,加深學生對校園管理者的能力和決心的質疑。
有效化解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必須明確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借鑒和采用一般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置流程和方法;二是牢記這類輿情中大學生的核心表達是針對過度防疫和“一刀切”管理方式的不滿;三是要結合疫情防控的背景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治理策略。
疫情防控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加強對大學生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對傳染性疾病知識的科普。尤其是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知識的科普,還要介紹關于本地疫情防控形勢的情況,以及向大學生科普關于個人防護、消毒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向大學生宣傳黨和政府關于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宣傳教育關于疫情防控和網絡安全的各項政策法規。加強知識科普和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對疫情防控的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自覺地接受和履行各項防疫舉措,同時能合理地預判自己的網絡言行,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三是要加強身心健康教育。在大災大疫面前,人們易于情緒波動,尤其是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同時,長時間的校內群集,也易于產生情緒郁結。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舉辦心理講座、談心談話等形式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也可以通過開展適宜的戶外體育、藝術和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平衡心態,從而自覺抵制網絡負面情緒,從源頭上切斷網絡輿情事件產生的心理土壤。
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暴發、高潮和消退。強關系傳播指的是從萌芽到暴發階段的熟人圈內傳播,弱關系傳播指的是從暴發到高潮階段的陌生人間傳播,這是輿情擴散的兩個重要傳播節點。疫情防控對高校輿情的強、弱關系傳播有著明顯的影響。一方面,長時間的校內群集,使大學生對校內特定輿情事件的討論從線下延伸到線上,使圈內討論得以持續并不斷升級,強化了作為輿情傳播源頭的強關系傳播。另一方面,基于相同的防疫管控措施下的生活經歷,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大學生對某一特定的輿情事件有著相似的解讀,從而助長了作為輿情擴散的裂變式的弱關系傳播。高校管理者必須抓住這兩個時間節點適時介入。一是要發揮輿情監測機制的作用,既要通過技術設備的監控提供預警,也要發揮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校園網絡紅客隊伍的作用,及時反饋信息。二是要做到定期的輿情研判,既要對學校防疫措施進行輿情風險預判,又要根據反饋信息和預警,及早解決相應的問題,避免輿情的進一步醞釀和擴散。
一旦網絡輿情發生,高校管理者應立即干預處置。一是要仔細研判,提出解決方案。這不是無原則的退讓,堅持校園防疫這根弦不能松,仔細鑒別和找出學生反映強烈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加以糾正,目的是讓防疫安排能夠更科學、更精細、更靈活地落實。二是要仔細分辨,開展有效的溝通。在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里,學生的訴求既有合理的表達,又有情緒的宣泄;在學生群體里,既有理性派,又有沖動派,還有純粹的圍觀起哄者。所以需要分辨清楚不同的意見表達和學生群組,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網下的溝通。對于合理的建議要肯定和采納,對于情緒的表達要加以安撫和引導,對于過分的要求要反駁和說明,對于純粹的搗蛋者要提出批評和教育。三是要仔細核查,暢通學生意見表達渠道。在已經發生的多起高校疫情防控出現的網絡輿情里,學生意見表達渠道的不通暢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學生的意見無法上傳,不滿的情緒在累積,最后只能通過訴諸網絡輿情甚至“喊樓”等現實群體事件的方式表達訴求。因此,做好輿情治理工作,無論是事前、事中還是事后,都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意見表達渠道的暢通,及時處理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
高校應對網絡輿情的根本落腳點還是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把校園網絡空間打造成一個宣揚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輿論高地。當前,我們要善用戰“疫”這個鮮活的題材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防范和治理高校網絡輿情。一是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防疫工作取得的成效,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做文明網絡的使用者和網絡謠言的抵制者。二是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當前這一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以及要維持和延續這一成果還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須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防疫要求,抵制各類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三是要引導大學生擺正個人權利自由和集體防控安全的關系,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履行個人防護責任有利于維護集體安全,更好地維護集體安全,最終是有利于保障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權利。因此,必須自覺履行學校的各項防疫措施,形成良好的個人網絡言行道德規范。
疫情防控中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是特定時期和特定條件下的產物。我們既要做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時刻警惕可能發生的網絡輿情,又要及時總結其中的經驗做法,以更深入地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做好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