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菲 李方怡 劉九歌 佘玉偉
(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眾所周知,我們在注冊成為某類軟件的用戶時,隱私條款屬于必須同意的前提。隱私條款是否屬于侵犯用戶利益的格式條款仍然值得商榷,但開發者通過隱私條款獲取用戶私人信息屬于不爭的事實。市面上的各類軟件良莠不齊,因此,將研究對象細化至大學生這一群體,研究基于該群體類似教育背景下對APP隱私條款的看法,是我們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中國的教育背景下,大學生以住校為主要的學習生活方式,同時根據調查發現,某些大學生諸如洗澡生活細節,都必須通過某類APP進行。根據統計的數據顯示,僅有1/3的大學生其下載的校園APP個數在3個以內,約50%的大學生下載了3-6個校園APP,約10%的大學生下載的APP個數在6-9之間,甚至有的高達9個以上。
對這些應用軟件的隱私條款,研究數據顯示,43%的被采訪者從不閱讀,偶爾閱讀的占比46%,只有11%的用戶總是閱讀。可見隱私條款對于用戶而言,并沒有引起大范圍的關注,因而應用中涉及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大學生是否存在相關的法律意識,數據同樣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都表示僅略知一二。
據筆者的數據顯示,在用戶希望通過筆者列舉的途徑實現信息保護的數據中,76.47%的用戶希望通過完善相關立法嚴懲亂象,62.35%的用戶希望相關行業加強行業自治,實現自我監督自我完善,52.94%的用戶試圖通過安裝隱私保護軟件的方式解決該顧慮,甚至有32.94%的用戶試圖以不安裝不下載的方式杜絕該隱患。
[1]校園APP是指安裝于智能手機中用于校園學習與生活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對于廣大師生而言,校園APP的開發與應用,可為廣大師生提供更便捷、輕松的校園生活。這不僅對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打造校園文化有重大意義,還推動了智慧校園的建設,加快了智慧校園體系的建立。事實上,使用校園APP的大學生,他們究竟是APP的用戶,還是學校智能化管理的參與者,定位并不清。如果說是用戶,他們沒有拒絕下載、拒絕使用的權利;如果說大學生們是學校智能化管理的參與者,APP帶給大學生的只能或主要是便捷高效。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大學生們對于這些校園APP的下載以及使用并非自愿,手機頁面中日益增加的APP反而變成了大學生們的負擔。
從調查的數據顯示,同學們經常使用的APP大致有以下四類:校園學習類、日常生活類、工作類以及娛樂類。同時,在這四類常用APP中下載數量最多的APP是日常生活類、工作類,而使用頻率最高的卻是娛樂類型的APP,下載這類APP與學分、績點、評獎評優、日常生活等掛鉤,使得同學們不得不下載。實際上大多數是強迫下載,實用性不強。
1.種類繁多,隱私問題難得到保障
首先,由于生活方面或學習方面的需要,例如充飯卡等都必須在校園APP上完成,并且注冊則要求填寫用戶信息,例如手機號、家庭住址甚至是身份證號都成了必填選項。事實上,大部分APP所收集的用戶信息遠超出了其被授權的范圍。
其次,基于對學校的信任以及學生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的薄弱,很多同學在下載APP后對于用戶協議及授權等事項不仔細閱讀就直接點擊同意,導致個人的大量信息在無形中間接地透露給軟件經營者或者商家。基于上述情形,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之規定,有些校園APP所提供用戶協議中的條款明顯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為無效的格式條款。
最后,從多數在校大學生的反饋以及近些年來用戶信息頻頻被泄露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數據時代下個人隱私問題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和校園中,實踐經驗和是非辨認能力不足。有些校園APP正是利用這一點,通過將收集的身份信息賣給第三方,導致大學生的信息及隱私泄露,讓一些校園貸、裸貸等非法網站有機可乘,使得在大學校園里由此引發的慘劇數不勝數。
2.推送廣告,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以及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2]開發一個APP軟件對于技術人員來說是容易的,成本也比較低,但是開發出來的軟件大部分粗制濫造,軟件頻繁“罷工”,閃退、卡機等問題時常出現,開發者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與商家合作,使得各類商業廣告無止境地彈出,讓使用者有苦難言。
對于校園APP下載以及使用過程中的用戶隱私泄露問題層出不窮,得不到有力地解決,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的不明確,導致司法實踐中難以追責。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民法典》中可以看到對于APP隱私權保護問題的規范過分原則化,沒有基于當前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做到與時俱進,責任主體界定不清,使得責任認定困難。同時,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可以看出具體的規制措施以及源頭治理方案尚未落實,對于校園APP的管控側重于中小學生,對高校校園APP規制措施寥寥無幾。因此,為了打造良好的高校環境,切實保障在校大學生的隱私權益,在法律的框架下進一步規制和完善校園APP的準入以及責任認定至關重要。
在筆者對本校大學生校園APP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是否了解到本人的信息及隱私泄露問題,絕大多數同學都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找不到責任主體、維權困難等原因便不了了之了,導致學生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地保護。因此,在法律法規完善的同時,各高校也應當成立相關學生隱私保護及維權協會,特別是校方予以合作的校園APP,應當給予相應救濟。
校園APP泛濫成災,質量不過關,大學生隱私泄露,各種廣告推送等問題地解決,根本上取決于事前的準入和事后的監督,需要相關校園APP審查部門以及市場監管部門、高校及校園APP開發方的齊心協力,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
積極建立教育APP進入校園的備案制度,為事后監督提供支撐;嚴格規范教育APP的數據管理,控制數據采集適用范圍,不允許強迫用戶提供個人隱私;保障教育APP在網絡的安全問題,推動建立安全審核和認證。學校等多方機構可以開展教育APP專項行動,保證用戶使用的教育APP遵從自愿原則,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建立協調機制體制,杜絕信息泄露、不良信息誘導消費的現象發生。
APP的提供者、平臺分發者、移動終端提供者都必須加強對其平臺自身的審核和監督,確保不良信息不會成為審查的漏網之魚,形成良好的業態環境;教育、公安、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建立協同、聯動的監管機制,各方應各司其職,確保其職能范圍的工作不會產生漏洞;社會組織及人民群眾應當享有廣泛的建議權,因此應當確保及時有效的反饋途徑,讓社會監督可以發揮其作用;最后,教育機構應當制定關于教育APP的一套管理制度,建立選用退出、黑白名單制度,形成常態化的管理。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其實這類教育APP并不是很受歡迎,因為這類App在使用的同時并沒有方便我們的學習生活,相反的它變成了一種負擔,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去使用該類APP,不能使其流于形式,確保APP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減輕其負擔,杜絕形式主義。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以各類的教育、宣傳等活動為契機開展在校師生的法律意識教育,用戶在使用這類APP的同時仔細閱讀其中的準許條款,當遇到不確定的條目時,應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持,切不要盲目跟風。
采取何種途徑和方式保護個人隱私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用戶們翹首以盼的,并且通過上述研究表明,想要有效地解決該問題,個人、學校、社會的各方行動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