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劉麗萍
(1.長春市第二中學 吉林 長春 130000;2.吉林松花江中學 吉林 吉林 132000)
高中英語課程作為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文化課程,是高中生接觸外國思想文化的主要途徑。全球化潮流帶來的各色外國思想文化沖擊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如果英語教師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因勢利導,學生很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危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也就是說,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11在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和開展政治斗爭的實踐中,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對無產階級加強教育。[3]高中英語課程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育人目標;高中英語教師如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高中生如何健康成長成才,是加強高中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實際,對我國的教育方針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完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中央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對教育方針的認識不斷深化,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將教育方針規定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已經“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5]。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到《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的頒布實施,都說明了國際社會的競爭已經演變為各國人才之間的競爭,素質教育成為各國發展的關鍵所在。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要求將研制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在推進國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課程思政”作為多年課改的產物,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始終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注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是我們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同時,英語還是思想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汲取外國的文明成果,還可以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相互理解與交流。長期以來,“由于學科的分割,英語教學主要注重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很少注意學生整體人文素質的培養。”[6]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開啟,“核心素養”的提出將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下稱《標準》)規定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說明英語教學除了發揮基本的“知識傳授”作用,還要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解和鑒賞國內外優秀文化的過程中的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正確分析中外文化、求同存異,在國際視野中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我國教育始終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培育全面發展的人,高中學校卻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高考分數對于考生本人、考生家庭、考生相關教師和考生學校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一直以來,教育領域內的“五唯”頑疾很難清除。高考英語分數成為學生考取大學時的硬核指標之一。學校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淡薄,造成了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迫于學校教學任務,有意識地弱化甚至抹殺了英語學科育人功能。同時,學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分數競爭”,學生的考試排名直接關乎學校之間的排名,在這種非正常形態的“內卷”模式中,學生學習英語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謀取高分的手段,自然也很難通過學習英語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人文意識。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德育教育,出臺了許多政策,仍然有學校未落到實處,學校課程設置看起來“符合”標準,真正落實的時候卻存在“兩張皮”現象,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課程思政的工作也無法真正推進。
高中英語教材本身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距,堅定我國文化自信。由于很多教師的能力水平和偏見,導致教材的應用效果不好。第一,由于許多英語教師本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利用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傳達的觀點沒有說服力、感召力;第二,由于部分英語教師政治信仰不強,學科育人責任意識薄弱,認為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政治課教師的事情,忽視了英語學科本身具有的重要育人功能;第三,由于部分教師一味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沒有教導學生正確辨析外國優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學生在長期接觸外來文化中很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侵害,從而動搖自己的價值觀。長此以往,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害無利。并且教師的灌輸式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使學生失去對英語的興趣。
英語學科德育評價機制是用于評價英語德育效果的手段,目前來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高中學業質量水平測試中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檢測方面。《標準》顯示,學生的高中英語學業質量水平分為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3類,分別用于檢測學生必修課程的學習結果、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學習結果和選修課程中提高類課程的學習結果。在每一類質量水平描述中均涵蓋了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方面的英語學科素養內容,這要求英語教學結果不僅要體現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還要展現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價值觀。多數英語學業水平測評著重從筆試角度考查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掌握情況和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缺乏英語學科素養的內容測評。目前,高中學校的英語教育距離高水平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建設還有一定差距,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測評方式和手段還不成熟、不全面,僅僅依靠筆試的方式確定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低顯得有些片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和人這一主體關系問題上,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為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500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可以影響、決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反過來可以營造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學校作為全面育人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有著極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培育社會主義事業人才的重要搖籃,對于學生心智的啟發、智慧的啟迪、情操的陶冶起到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7]要發揮各個學科的重要育人功能,要在學校層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落實相關學校德育育人措施,凸顯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高中英語教學的知識傳授主體是英語教師,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高低直接影響著英語德育的育人效果。如果英語教師自身的政治頭腦不夠清醒,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勢必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因此,英語教師的政治信仰要堅定,學科育人意識要堅定,教學方法要靈活。首先,學校要積極開展英語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培訓活動,讓英語教師能夠更加深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幫助他們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增強思想力量、提升理論水平,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做到以理服人。其次,英語教師自身要端正心態,堅持學科育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有扎實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用正確的政治態度和理想信仰去感召學生。無論是教授哪一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該謹記教師作為一種“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能夠對學生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最后,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教學模式,形成學生和教師的雙向互動,讓教師的德育價值在學生的參與中發揮出來,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在教師的引導下表達出來,成為教學活動的共同承擔者和參與者。此外,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與其他學科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結合英語學科本身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學情,探索出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
學科核心素養中關于思維、情感的內容是英語學科德育評價效果的主要方面,培育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英語課程的題中之義。作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學科之一,學生掌握和運用的是基礎的交流能力,對于其中英語語言、英語文化所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辯證分析能力,是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應該獲得思辨能力。目前,我國的英語學科德育評價機制相對不夠健全。一是要加強高中英語學業水平測評中關于德育部分的內容,從試卷的占比中體現出英語學科德育的重要性。二是要創新評價方法。除已有的英語學業水平測評外,還可以增加對學校和英語教師兩個層面的德育評價對象,將學生的德育發展和教師、學校緊密結合起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才作為我國人力資源中的優質資源,是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不竭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8]我們要樹立協同育人的思政理念,加強德育浸潤,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學生腦、入學生心、成學生行,為黨和人民培養更多《標準》中指明的“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