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忠艷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傳銷包括廣義的直銷和狹義的直銷:廣義的直銷是指沒有固定地點的銷售,如直接行銷、自動售賣等;狹義直銷包括單級直銷和多級直銷。傳銷組織通常打著直銷的名義,宣傳其公司是直銷,與傳銷完全不同,組織有產品銷售,但是當大學生被騙入傳銷后,通常會出現“只見交錢不見貨”的現象。在我國《禁止傳銷條例》實施以后,傳銷取代了以前的“傳銷”“變相傳銷”“非法傳銷”等術語,成為此類非法行為的總稱。簡言之,傳銷涉及原有的多級傳銷行為和違法的單級傳銷行為。[1]該條例第七條對具體的傳銷行為進行了如下界定:“(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牟取非法利益的;(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并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上述規定可以概括出三種經典傳銷行為方式,即“拉人頭”“收取會費”和“團隊計酬”。
劉某,女,家庭貧窮,性格內向、自卑,朋友較少。2019年大一放寒假時,被其兄長以打寒假工為由邀她前去重慶,她兄長將其帶到傳銷組織窩點,她被成功“洗腦”。她花了6800元買了兩套該組織宣傳的化妝品,但是從未得到過實物。在傳銷組織待了一個多月,本打算退學,幸運的是,快要開學的時候,該組織瓦解了,她便回到了學校繼續上學。此后她的心理受到了創傷,覺得自己愧對家里人,很長時間都沒有走出來。后來她還花了大量時間去參加一個直銷公司,但是加入兩年后沒有任何成就,便逐漸退出了。
一是影響大學生健康成才。參與傳銷的大學生會逃課、無心學習,甚至休學、退學,放棄學業。這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順利畢業,影響其健康成才。二是家庭遭受重創。大學生參與傳銷,其家人可能會對受騙大學生進行責備,更有甚者家庭支離破碎。如果投入的資金過多,會消耗家庭資源和錢財,讓原本正常的家庭生活被打破,可能因此而走上負債之路,其家人的身心也會備受煎熬。三是浪費高校資源,給高校風氣造成負面影響。大學生參與傳銷后,原來的高校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其進行解救,這會造成高校資源的浪費。且一個學校參與傳銷的人數過多,會影響該校后續的招生,阻礙其發展,給學風和校風造成負面影響。四是影響社會穩定。當眾多知識水平和智商較高的大學生參與非法傳銷時,非法傳銷組織就會變得更具欺騙性和吸引力,更容易欺騙和迷惑社會其他成員,這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不穩定。[2]
一是傳銷組織的迷惑性與欺騙性。傳銷組織經常冒充正式注冊的合法公司,利用實習、兼職、招聘、創業等合法名義,通過引誘、欺騙乃至強迫的手段來吸引大學生加入。傳銷組織對其成員,特別是新進成員有一套較為嚴密的控制手段。傳銷組織拿走大學生證、錢包、手機等可以證明身份和與外界聯系的物品,派成員全天監控,防止大學生逃脫和組織信息泄密。[3]同時,傳銷組織將受害者集中在一個封閉環境中,并派出組織頭目進行“洗腦”活動。目的是讓大學生接受傳銷組織的概念來賺錢并成為其中一員。二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傳銷組織投其所好。大學生的意志脆弱,臨近畢業之際,求職心切,難以抵制住傳銷組織宣傳的“好工作”的誘惑。三是大學生防范意識弱,盲目追求自我價值。大學生思想單純、好奇心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均未完全形成,容易受他人影響,且社會實踐經驗欠缺,防范意識淡薄,易相信他人。四是學校反傳銷教育不到位。很多高校基本不會宣傳如何避免陷入傳銷,只有當出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傳銷案例后,才會讓輔導員進行宣傳。可見,我國高校對反傳銷教育的不重視,很多大學生對傳銷的認識只是局限于其是違法事件,很少有學生能對傳銷的概念、形式和預防路徑有清晰認識。當大學生自己經歷了傳銷后,才真正了解傳銷。[4]
傳銷組織具有欺騙性,以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破壞受騙者正常的價值觀、道德觀念和對正義和利益的看法,利用這種手段不斷發展新成員。大學生參與傳銷組織所造成的危害的嚴重性和蔓延性巨大,從經濟延伸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它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甚至擾亂了經濟秩序,顛覆了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銷活動的隱蔽性很強,傳銷整治容易反復,甚至在部分地區變本加厲。[5]2017年上半年爆發的李某星沉水案就是傳銷活動帶來刑事案件的典型,傳銷活動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社會工作介入傳銷組織是傳銷治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著相當的必要性。傳銷組織具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強大的洗腦能力。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作為專業化較強的組織,他們對于傳銷人員的解救有著突出的能力。社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展開工作,能對大學生參與傳銷進行事前預防、事中解救、事后輔導。在大學生被騙入傳銷后,向社區人員了解受騙大學生相關情況,與警方合作,共同解救大學生;解救成功后可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減輕其內疚感,建立其對傳銷的正確認識,恢復其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為有需要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避免其再次受騙。[6]因此,社會工作介入傳銷組織有著較高的可行性。
第一,事前預防——加強反傳銷教育。社會工作者應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在學校開展反傳銷的宣傳教育和專題講座,讓大學生了解傳銷,提高辨別能力,增強防范意識。[7]此外,動員群眾和學生及時舉報,完善群眾舉報制度和案情移交制度,使傳銷案件得到妥善處理。也可以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動態關注出租房屋情況,避免出租房屋成為傳銷組織活動的場所。第二,事中解救——與警方合作,解救受騙大學生。社會工作者要加強與警方的合作,在解救參與傳銷的大學生前,對其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和社區環境進行知悉,與大學生的家長、同學和學校建立聯系,使他們協助警方配合解救大學生。第三,還要加強社會工作者反傳銷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反傳銷能力的社工隊伍,發揮專業技能和社工的優勢,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反傳銷戰爭。第四,事后輔導——就業輔導與心理輔導。社工機構可以與高校合作,對受騙大學生進行就業輔導。為在校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輔導,可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開展講座,為大學生答疑解惑,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其早日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提前進行規劃。還可鏈接企業資源,邀請正規企業到高校開展宣講會和招聘會,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社會工作者需要在大學生被解救后對其進行“反洗腦”教育,談話講究策略,信息干預與行為控制相結合,了解傳銷組織的內部機構和運作機制。要平等地接納受騙者,運用專業技巧和方法,通過溝通、互助和整合資源,尋求最佳治療方案。社工要讓受騙大學生了解有關傳銷的法律知識,對傳銷的本質與危害有一個充分且正確的認識,增強其社會適應的能力,掌握謀生技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