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河南鷹與鯊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8)
“一委一行兩會”形成了新的金融體系監管規章制度,劃定了專門的消費者保護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金融行業的一些問題,但是嚴格意義上處理金融消費者投訴及其相關的調查和解決制度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空白,尤其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問題日益凸顯。目前嚴格使用的一些法律法規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等,旨在保障金融行業相關機構的權益而無法兼顧金融產品及相關服務消費者與其風險的利弊關系,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并沒有被重視,金融產品及相關服務也并沒有得到有效監管。同時,現存保護性的法律規范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沒有列明專門的條款,導致金融消費者權利的實現和救濟機制存在渠道不暢的問題,也導致普通的消費維權途徑和手段很難為金融消費提供有效保護[1]。其次市場上金融產品種類繁多,例如銀行存款、保險、基金等,可能涉及證券業、銀行業、保險業、服務業、融資融券業等金融領域,這些領域分屬不同的監管部門監管,也有著各自的部門規章或者行業自律性規定,管理程序十分繁雜。而且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往往會涉及不同的行業領域,那么一旦發生金融消費糾紛,金融消費者就會陷入規制的沼澤中,不清晰的維權渠道,會使得投訴、維權無從下手,導致利益受損。
目前我國對于金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主要是由消費者協會和相關的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行使。由于我國相關法律并未把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內容有效包含于內,同時也未對金融方面的消費給予明確的規定,因此在法律廣泛適用以及可行性方面開始欠缺。而且即將實施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和已經實施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等,即使詳細表述了金融行業相關機構針對消費者所提出的申訴以及其他矛盾所對應的處理方案和建議、為金融產品消費者所能保障的安全和效益、金融相關部門機構對消費者權益履行的責任以及消費者對金融產品或服務投訴監督途徑等多方面的問題,但目前其法律層級尚不夠,對于是否可以適用為法院的裁判依據還有待實踐中的進一步考量。因此,匱乏的救濟體系和程序,也使得金融消費者很難依法維權。
根據大數據統計,目前法院審理的絕大多數金融消費糾紛案件,都涉及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這是因為金融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交易信息不對稱,還有社會大眾針對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夠了解,使得他們在進行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挑選方面往往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風險和收益。因此金融消費者在判斷金融產品的利弊、是否適合自己、是否可以承擔風險時,主要依靠金融產品銷售者和服務者的推介和說明。一旦這些金融銷售者和服務者在事前未全面履行“適當性”義務[2],那么金融消費者很有可能面臨極大的利益虧損。一個看似簡單的糾紛,回歸到訴訟中就要運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特別是在金融消費領域,由于金融領域相關產品及服務內容自身的復雜性和專業性,雙方進行交易的模式不單一,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并不能完全把握局勢,在利益受損時很難完成舉證責任。而且現在多數法院堅持“合同自由,買者風險自擔”的裁判思路,就使得金融消費者在訴訟中屢屢碰壁,難以使其合法權益得到有效司法救濟。
金融領域相關產品的消費人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與專業的金融機構相較量時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其匱乏的專業知識往往很難應對具有強勢地位的金融機構以及快速革新的金融創新模式,同時雙方的交易也存在交易不公平、不透明,地位不平等的現象。而且目前的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的渠道以及方式方法單一,使得很多消費者在進行金融產品挑選時難以客觀地權衡自身條件以及產品本身的風險,很容易在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吹捧推薦產品之時,聽信他們的片面之言。除此之外,金融產品以及服務內容在近些年來的創新層出不窮,而對于相應金融理財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宣傳教育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山區更甚,相應知識的匱乏是他們無法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的直接原因。
金融消費者作為市場內流轉資金的甲方,其相應權益的有效保障不僅關系到投資安全和投資信心,也事關國家金融安全。由于金融市場上尚存相應信息不匹配、雙方交易不對等的現象,也為了避免社會大眾在消費過程中被非法機構欺騙等,便需通過立法的模式將金融機構原屬于道德范疇的“適當性”義務,轉化為法定的“適當性”義務,務必使金融機構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消費人群,負擔起合理推薦、適宜銷售的責任,保障消費者是在完全掌握相關產品項目的成本及風險內容之上進行挑選,實施真正公平的交易。從而完成金融項目的負責人、產品或服務的實施者和社會大眾之間,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3]的公平正義之理念。
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已經從“一行三會”過渡到了“一委一行兩會”,此舉改革措施對于發展金融市場、防范金融風險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家監管部門明確規定了針對社會大眾消費過程的權益保障責任。即使各個金融機構均設有解決消費者不滿、申訴或糾紛的部門,但是這些內部部門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流程缺乏透明性和規范性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還是以各自金融機構的自身利益為主,并不能實際解決金融消費者面臨的問題。對此,可通過“一委一行兩會”的主導,建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設立金融消費者投訴熱線電話、明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流程、內容、方式等,通過定期的監測,分析社會大眾在消費時所遭受的權益矛盾、糾紛事件,為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制定實施相應規章制度提供方向,使得從多方面促進金融行業機構與消費者雙方的互助互利,多角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舉證責任分配需要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而在某些情況下實施舉證責任倒置。但金融產品交易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使得金融消費者在獲取證據能力的方面客觀上存在不足,在舉證金融機構違反規定的事實方面往往面臨很大的困難。鑒此,從公平原則和舉證的便利性考慮,應規定需社會大眾對其挑選金融產品及相關服務內容表示不滿的相應申訴過程承擔舉證責任,比如:是否訂立合同、是否實際交付、遭受多大損失等;由金融機構對其是否履行了解客戶基本信息、是否遵守適合性原則、是否進行告知說明和是否進行文件交付等適當性義務的履行情況,承擔舉證責任,比如:是否審查客戶真實信息,是否對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了測試,是否要求金融消費者提供了必要的證明文件等。
從我國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現狀來看,之所以金融消費者權益被侵犯的現象日益凸顯,主要是缺乏制度方面和監管方面的硬性保障,而且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讓金融市場存在諸多法律上的漏洞,致使不規范的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所以促進社會大眾在金融領域內的消費安全保障,不單單是我們迫在眉睫的問題,也是提升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加大金融消費活力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