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宏 陳遠愛 劉詩藝
(萍鄉市安源區人民法院,江西 萍鄉 337000)
在現代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在校大學生是使用電信網絡進行溝通與交流的主流群體。而據《2015年青少年上網安全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1到4月份期間,360互聯網安全中心共接到大學生電信網絡詐騙報案6211起。以上這些數據均足以反映出在校大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警覺性較低,對信息的辨認和排查能力較弱,而犯罪分子所設計的各種網絡騙局以及創建的各種釣魚網站又具有較強的迷惑性,致使大學生陷入錯誤認識從而造成財產損失。
大學校園電信網絡詐騙事件相較于一般的電信網絡詐騙事件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如下:
其一,大學生的年齡普遍集中于18~23歲這個區間,年齡比較小,尚未步入社會導致閱歷不足,風險評估以及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容易陷入犯罪嫌疑人的圈套,從而上當受騙。其二,大學生通常是在校住宿,離家尚遠,父母也無法在身旁給出及時的引導,使得犯罪分子有機可乘。其三,大學生因在校住宿,家人也會每個月給予相應的生活費,且很多大學生也有自己的“小金庫”,結合以上這些特點,大學生也更容易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基于該錯誤認識而處分自己的財產。
根據有效的數據統計可知,大學生每月平均生活費在1500元左右,自身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相對較小,因此其被騙金額往往不足以達到立案標準,立案率相對較低。大部分的大學課堂未開設普法教育工作,法律意識相對較薄弱,在得知自己被騙之后也往往無法想到有效的救助途徑。而有些大學生,在得知自己被騙之后便會馬上報案,但是由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往往具有隱蔽性,犯罪證據通常是以電子數據等方式呈現,因此即使在及時有效地進行立案偵查后,可能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被擱置或者是因證據無法收集而難以偵破。
犯罪集團始終緊跟社會熱點,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研發出多種詐騙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假借中獎的名義騙取被害人的錢財:即犯罪嫌疑人以短信或者是QQ等通信方式向青少年發布虛假的中獎信息,要求受害人撥打其所提供的電話或者登錄其為騙取財物而建立的“釣魚網站”來認領相應的獎勵,一旦受害人點擊其所提供的網頁鏈接等信息,將會面臨手機號被凍結、銀行卡資金通過不法手段被劃撥從而造成資金的大量流失。第二,網絡兼職詐騙:相比中學生與上班族而言,大學生通常課余時間較多,并且精力也非常充沛,一些大學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抑或是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通常會尋覓各種兼職途徑。而網絡刷單、微信公眾號投票、代寫、打字等一系列的網絡兼職,由于其足不出戶、自由等特點成為大學生兼職的首選。其主要的作案手法如下,首先誘騙大學生繳納一定的入會費,從而獲取相應的會員資格,其次便發生相關產品鏈接,要求大學生拍下并即時付款,最后采用虛假發貨的方式騙取其財物。第三,以親友出事的名義進行詐騙:大學生通常身處異地,離家比較遠,與親戚朋友也無法取得及時有效的聯系,唯一的溝通方式即通過微信、QQ、短信、電話等通信設備,無法迅速地取得面對面的聯系與溝通,而犯罪嫌疑人則利用大學生以及其親朋好友的擔心,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冒充受害人的親朋好友,通過撥打電話或者是發送信息等方式騙取其家人生病、出車禍或者被公安機關抓獲需要繳納保證金等情況急需用錢,以此來實施詐騙。第四,P2P金融網貸詐騙:當前市面上所出現的一系列金融借貸軟件初期是無利息的,并且隨時可以提取現金,具有便捷性、時效性。這一系列的優勢成功地吸引了在校大學生的眼球。因此,犯罪分子通過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以及工商局的管理漏洞,創建虛假的網貸平臺,引誘大學生在此虛假平臺上墊付一定資金進行借貸消費,騙取大量的錢財。
以上四種犯罪手段是生活中常見的電信詐騙犯罪形態。
結合《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相關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機關管轄。在電信詐騙案件中受害人住所地、嫌疑人實際實施詐騙行為所在地、手機號碼開戶地、銀行卡開戶地、嫌疑人取款地、轉賬地等都是犯罪地,所有涉案地公安機關均有管轄權。但由于管轄地較多,但是管轄部門又具有單一化,而普通大學生無法憑借自己的常識找到準確的案件管轄地。
根據電信詐騙犯罪的特點可知,其通常具有流動性、隱蔽性。第一,客體的無形性,電子證據是以數據電文的方式存在,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其進行破解。第二,內容可靠、真實,綜合考慮當前刑事訴訟法所采納的所有證據,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實則最強,它可以長時間地儲存于電子設備上,并且便于提取,它不同于證人證言會受到證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第三,電子證據在有以上優點的同時,不乏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點,該證據具有易損壞性,容易被不法分子所篡改、偽造甚至是銷毀。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也是一個信息不保的時代,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給他人。[1]當代大學生由于課余時間相對比較多,通常會廣泛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在多個社交媒體上注冊賬戶,并且還會經常性地進行網絡購物,而以上這些行為很容易使得其個人信息被他人竊取。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會記得關窗、鎖門,加上各種防盜措施,上網時,我們卻很少主動防御,因為網絡中的危險不像凌晨兩點的治安糟糕地區那樣明顯”[2]電信詐騙犯罪具有集團性、組織性、隱蔽性等特點,在大學校園中已經成為僅次于盜竊案件的第二大多發事件,因此深入剖析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對策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詐騙罪與電信詐騙犯罪兩個罪名之間在客觀方面截然不同,電信詐騙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不僅包括公私財產所有權,更重要的是計算機網絡秩序,電信詐騙犯罪傳播迅速,波及范圍廣,受害人不具有特定性,其危害遠遠大于普通的詐騙罪。第二,在對《民法典》進行修訂的過程中,立法組應當考慮到電信詐騙犯罪對社會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對人格權編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落實好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大學校園網絡安全的維護不僅需要公安機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而且還需要公安機關與銀行、電信行業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建立專門的偵破經濟類犯罪部門,對新型電信詐騙犯罪進行宣傳,以提高公民的警惕意識。對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的案件,進行技術分析,以判別案件類型,實現統一偵查,對案件進行并案處理,從而實現案件管轄的專業化、專門化。為了從根源上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必須與通信科學技術公司、現代金融行業互聯互動,實現信息、資源高度共享,一旦查出可疑資金或者是可疑短信,即馬上聯系各單位進行截留,保存相應證據或者是直接凍結可疑賬戶,做好事前預防以及事后懲治制度,使得犯罪分子無機可乘。
電信詐騙犯罪通常以在校大學生為切入點,究其原因,無非是在校大學生自我防范意識比較薄弱,同時學校、公安機關、政府等社會公共部門也未落實好學院宣傳工作,犯罪分子由此利用這一漏洞,獲取在線大學生的信任以騙取其財物。因此,做好電信詐騙犯罪的學院宣傳工作,營造學校法制風尚,從而有效地提高在校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以及對犯罪的辨認能力是防范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犯罪的發生最有效、最經濟便捷的途徑,這也是抑制電信詐騙犯罪發生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