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學風建設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如何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間斷地進行學風建設,是值得高校全體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文章簡述網絡新媒體的特點,指出網絡新媒體給高校學風建設帶來的挑戰,并從注重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注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注重提高教師線上教學效果、注重“云端”活動的開展等方面,探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途徑。
關鍵詞:疫情;學風建設;網絡新媒體;高校;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4-0016-03
學風是高校辦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代表著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體現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學風的好壞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著直接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好的校風和學風,能夠為學生學習成長營造好氣候,創造好生態。”學風建設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如何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間斷地進行學風建設,是值得高校全體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當前,網絡新媒體異軍突起,從一個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配角變成教學、科研、管理等多項職能都需要依托它去實現的主角。如何合理地利用網絡新媒體這個杠桿去撬動非常時期的高校學風建設,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潛心探索。下面簡述網絡新媒體的特點,指出網絡新媒體給高校學風建設帶來的挑戰,并從幾個方面探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途徑。
一、網絡新媒體的特點
1.信息容量巨大,傳播即時性強
傳統媒體受傳播載體的限制,信息容量十分有限。而新媒體在網絡環境的加持下,通過一個接收終端,可以向無數用戶提供海量的信息和服務。同時,網絡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信息呈現在人們面前,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隨著論壇、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等自媒體渠道的出現,所有觀看到事件的在場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事件在發生的同時就能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新媒體運用強大的軟件和網頁呈現內容,可以輕松地實現24小時在線,實時更新信息,使得網絡信息具有更強的延展性與豐富性。
2.內容個性突出,交互性能卓越
以往所有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化的,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而新媒體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直接面向某一個人。受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定制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發布者也可以通過分析受眾的喜好,向其推送專門的定制信息。每個人最終接收到的信息內容組合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這與傳統媒體受眾只能被動閱讀或者觀看毫無差別的內容有很大不同。受眾可以主動搜索信息、獲取信息,甚至給出評論。網絡新媒體大大增強了信息發布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產生更好的溝通效果。
3.表現形式多樣,受眾選擇面廣
新媒體形式多樣,可以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為一體,使內容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借助新媒體,通過信息推送、在線直播、視頻會議等方式,能將需要傳達的內容更加全面準確地傳遞給受眾。而新媒體所展現出的更加豐富的形式、新穎的手段、貼合用戶的內容,使得受眾更樂意接受。同時,新媒體所蘊含的海量信息更易檢索,用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對自己關心的內容進行檢索,主動掌握各類資訊,有更大的選擇權。可見,網絡新媒體充分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細分需求。
二、網絡新媒體給高校學風建設帶來的挑戰
1.工作方式改變
網絡新媒體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當師生不再處于同一空間,教師以往的授課模式被打破,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積極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但部分高校教師這方面的經驗相對缺乏,習慣于原有的教學模式,對網站、微博、微信等已經普及的新媒體平臺利用不足,對自媒體平臺缺乏探索。同時,部分學校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管理相對滯后,尤其是教師駕馭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較難在深度和廣度上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管理。
2.督查方式改變
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學風建設的督查方式也有明顯改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處于同一空間,且學生的學習行為直接對應其學習意識,監督起來簡單明了。而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生活空間具有虛擬性,行為具有隱匿性,這給學風督查帶來很多困難。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內容相對比較單一,但在多媒體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教師的傳授只是他們學習知識的渠道之一,他們往往通過網絡主動獲取各類信息,這些信息獲取渠道及內容不為教師所知,極大降低教師對學生行為軌跡的預判性,使得學風建設管理難度明顯加大。
3.學習氛圍改變
當學生的學習場所從教室變為自己的房間時,學習這件事似乎一下子從一個群體行為變成個體行為。教師和學生分別處于獨立空間,依靠網絡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學習交流和討論,在屏幕后面敲擊鍵盤彼此互動。原來教室中濃郁的學習氛圍寡淡了不少,優秀學生的榜樣引領作用也很難發揮,容易形成大家“自己學自己的”相互割裂的學習模式。同時,發達的網絡娛樂以及豐富的手游產品,使得部分自制力薄弱的學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游戲及新媒體娛樂上,造成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成績滑坡。在學生身邊無參照物、自身獨立學習的情況下,這種負面影響會更為嚴重。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途徑
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面對網絡新媒體給學風建設帶來的種種挑戰,高校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將其融入大學生教育管理全過程,貫穿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探索“線上教育”條件下學風建設途徑。
1.注重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一場疫情打亂了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學校教學主陣地轉移到了“云端”。對于大部分高校學子而言,第一次經歷居家線上學習生活難免會不適應,甚至產生彷徨和焦慮情緒。作為教師要積極向學生宣傳國家最新抗疫進展及相關政策,消除部分學生對疫情的恐慌,并明確告知學生線上課程的相關安排和教學方式,疏導學生因為陌生的線上學習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在線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主動配合并積極參與線上學習,營造良好的居家學習氛圍。同時,還要加強與學生的在線交流互動,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提高對學生行為軌跡的預判能力,如發現學生的思想或行為出現偏差應及時介入并糾正,最大限度消除線上學習對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要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和引領作用,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入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過程。要以疫情發生后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攻堅克難為契機,向學生講授生動精彩的信仰教育公開課。要通過黨和政府的抗疫舉措、典型人物的抗疫事例,為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激勵他們勇擔歷史重任。要及時報道防疫抗疫中涌現出來的感人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正確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明確學習目的,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在網上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牢牢把握主流意識形態在立德樹人中的引領力。
2.注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
面對特殊時期必須開展線上教學這一事實,高校必須引導教師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應對網絡新媒體技術的能力。為了提高線上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要指導教師學習和掌握日常工作中常用的網絡理論知識和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術,如網頁設計和制作技術、教學軟件和輔導教學技術、網站維護和建設技術等,同時熟練掌握新媒體語言、符號與技術,并靈活運用到教育實踐之中。除了引導教師加強對網絡技術能力的訓練、提升互聯網技術水平之外,高校還要引導教師加強對各類網絡平臺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與學生開展交流互動。
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信息中心的作用,為教師提供備選教學平臺,并組織專門培訓讓教師盡快掌握操作技能,了解數據平臺的使用功能,以便盡早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使用。同時還要組織一支熟悉網絡多媒體及相關教學平臺的專業隊伍,以便及時準確地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軟硬件方面的問題,保證教學活動順利且高質量開展。
3.注重提高教師線上教學效果
疫情防控期間學生不能返校,高校采用線上教學的形式,組織結構由集中變為分散,教學效果很容易受到嚴重影響。在此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加凸顯。良好的師德師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得學生主動保持良好的學習行為。因此,要合理把握線上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營造良好的線上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前應精心準備,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平臺和教學設備,收集并制作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圖片等資料;授課時通過音頻、視頻或網絡鏈接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線上教學效果;課后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及測試題,并及時答疑解惑。由于線上教學師生無法面對面接觸,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要充分發揮線上教學優勢,采用在線搶答、“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線上課堂互動方式輔助教學。關于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可以引導學生借鑒網絡主播的方式進行展現,并適時點評反饋。
同時,教師應在“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課堂派”等多個專業學習平臺中選擇兩個以上進行了解并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一方面,不同平臺之間可以聯合運用,提高線上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當線上教學成為常態時,同一時間集中上課極易造成網絡擁擠和平臺卡頓,因此教師要提前做好預案,及時更換授課平臺。教師應選擇功能全面且操作簡便的線上教學平臺,同時要考慮學生網絡資源、學習設備操作情況,確保方便實用,以保證教學效果。
4.注重“云端”活動的開展
高校要利用網絡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優越的特點,積極在“云端”開展學風建設活動,營造濃郁的網絡學習氛圍。例如,可以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積極宣傳抗疫知識和相關政策,展示學生居家學習情況,樹立優秀學習榜樣等,通過宣傳陣地進一步引領學生的思想。還可以借助騰訊會議軟件,為學生設立“網絡自習室”平臺,每天在線固定一間自習室,讓學生進入“網絡自習室”之后打開攝像頭,關閉麥克風,保持靜音,自覺遵守自習室規定,不擾亂自習秩序。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線上聚集效應,克服學生分散學習難以監督的困難,引導學生做好學習規劃,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高校可以指導教師在線收集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課堂筆記,挑選優秀作品在微信端展示,并組織學生在線投票,最后對得票最多的優秀作品進行表彰,以此發揮榜樣力量,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同時,要積極為學生搭建線上交流平臺,邀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線上分享學習經驗,交流線上學習的感受,為其他同學答疑解惑,以此充分發揮身邊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大范圍優化學生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活動可以分專業開展,注重提高交流的針對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一系列“云端”活動的開展,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樹立學生線上學習的信心,使得學生保持良好的居家學習狀態,提高學風建設效果。
四、結語
優良的學風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求,是高校成功辦學的根基與靈魂。疫情的突然襲來使原有的教學秩序被打亂,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學風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注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提高教師線上教學效果、注重“云端”活動的開展等措施,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特別是在現今疫情時常反復、多點散發的情況下,只有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進行學風建設,才能有效地培養杰出人才,促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會.地方高校本科生學風調查與學風建設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2]梁玉珍.網絡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04).
[3]夏守信,韓君華.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3).
[4]王喜忠.高等教育普及化過程中網絡對學風建設的影響及應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1).
[5]吳海涵,楊玉奇.新媒體視域下全員育人學風建設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3).
[6]劉慧,李紅革.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6).
Exploration of Using Network New Medi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Xu 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How to continuous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 subject worthy of serious research by all college teacher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new media,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network new media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the way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aspect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students,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improving teachers' online teaching effec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activities.
Key words: epidemic;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network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