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誠 楊潔高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23
中圖分類號:C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5-0120-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識程度和三觀的正確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夯實“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由此擺脫理論疲憊和意識形態教育疲憊,這是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主角確定:思政課“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一要義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鑄造人、培育人的重大使命,是黨在教育領域的前沿陣地。“如何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讓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在改進中加強,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問題。”相較于其它學科,思政課更要深刻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引導學生積極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成正確的三觀。
思政課夯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第一要義是把學生確定為課堂主角,培育其主角意識,徹底擺脫思政課是“政治洗腦”的錯誤前設。可從以下五個層次來構建教學思路:尊重層次,即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尊重,這是最基本層次;觸摸層次,了解學生關于思政課的心理前設、當下需求和未來期待,觸摸學生靈魂;溝通層次,找準師生對話的內容、契機、方式,以求心靈投契;關愛層次,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正愛護他們,而不是僅僅把教書作為職業;共鳴層次,在前四個層次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解讀、共同熟悉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架構和時政表述。
夯實這五個層次需要思政課教師付出細心、耐心與愛心。其中最大的難題或許是學生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差異。由于大學生源自不同地區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基礎、生活歷程和教育背景,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程度差異較大,因此思政課教師至少需要進項兩方面工作:一方面,通過課堂和課后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民族和宗教背景,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估,特別是對少數民族等持有神論的學生,既在課堂上巧妙回答其對無神論的質疑,又在課后安排針對性、單獨性交流;另一方面,利用現代“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技術基礎,“遵循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致知之道”,借助信息技術及時有效安排相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時事鏈接,做好民族和宗教問題上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此外,思政課教師還需要對自身責任進行兩個維度的準確定位。一是“智力激勵”,“它代表的是教師對‘知識和社會的責任”;二是“人際和諧”,“它所代表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責任”。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做好課堂授課和課后交流兩方面工作,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也必須不斷提高自我修養,不僅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時事政治,也要熟悉網絡媒體和社會生活中各種新興事物,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好“以學生為中心”的精髓,不至于產生盲目的“放養式”和“放縱式”教學,而是在真正確定學生主角地位、主角意識、主角作用的基礎上,做好關鍵性引導,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銜接好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政治與生活。
二、符號辨識: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功能
正如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說,現代社會充滿各種符號。符號既是意義的載體,又是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引導甚至決定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傾向。符號包括口語符號、文字符號、圖像符號、人物符號等。
一些學生對思政課下意識排拒,很大程度上因為:第一,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符號呈現不夠,缺少“活”的教育,即課堂教學所援引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符號并未及時與時俱進地更新。一些思政教師已意識到這一點,并進行過相關努力,如將網絡時尚語詞代入思政課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等等。這是很好的嘗試,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避免淪為只在技巧上做文章、為了技巧而遠離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精髓和實質。一旦思政課“技巧”化,而不是引導學生的內心與靈魂,不但不能從根子上克服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疲憊,反而容易導致對教師是否“嘩眾取寵”的質疑,產生新的拒斥情緒。第二,對其它社會思潮符號的剖析不足。如對自由主義、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很多思政教師認為它們屬于哲學范疇,忽視了對其進行剖析。但恰恰是這些思潮引起了現代大學生的廣泛興趣。大學生處于遠離父母的人生第二次“斷乳期”,眼前是更多新奇的信息、更頻繁的社交活動、更隨性的情緒表達……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存在感”以空前的加速度被釋放,卻又基于能力不足而經常處于無處安放的困窘之中。這就很容易產生失落感,懷疑人生的意義,進而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以叛逆來彰顯存在感,一是陷入到對人生“虛無”的消極懷疑之中。前者很容易接受后現代主義符號,后者則很容易陷入到“虛無主義”的泥沼。
主流意識形態的符號呈現不足,其它符號又干擾紛紜。對既充滿好奇、卻又心智尚未成熟到足夠準確辨析各種符號之正誤的大學生而言,思想混亂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引導學生方向正確、思維清晰、心態平和地辨識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符號,并厘清主流意識形態符號體系的內涵與意義,這是高校思政課應當完成的基本功能。為此可從兩個導向入手:
一是“現在能力”導向,即思政課要培養學生現在的能力,即把握馬克思主義符號體系之內涵的能力。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學術話語的力量,面對“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等比較流行的西方政治話語及其符號,“批駁它們的最好方式就是基于高質量學術研究作出學術上的回應,通過反駁和對話提高中國的學術話語權。”教師要站穩馬克思主義學術立場,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西方各種思潮及符號進行“剝洋蔥”式剖析,指出其與中國國情脫節的實質;另一方面又順勢引導學生分析馬克思主義何以能對各種錯誤思潮實現批判,又何以能對中國的發展與未來實現指導。教師只在關鍵點糾錯,“剝”的工作由學生承擔。這樣,學生才能基于“主角”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接納和捍衛馬克思主義。
二是“未來能力”導向,即思政課要培養學生未來人生道路上正確規避各種負面符號影響、在主流意識形態符號指引下融入社會和政治生活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揭開負面符號體系的面紗,對它們何以可能產生、何以可能較大面積流行、何以是偽“道理”,進行抽絲剝繭的理性分析。教師可靈活采取多種方式,如讓學生拍攝微電影,場景模擬作為未來的父母和社會責任擔當者,如果放任他們的下一代淪陷在這些負面符號當中,將會有何種恐慌。提前設定學生在未來的“主角”身份,讓他們基于“主角”擔當感而克制偏激心理和浮躁情緒,客觀理性地評價各種思潮符號,逐步培養起作為未來主角應有的政治參與能力與歷史創造能力。
三、自性化:思政教學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類型分析及完整人格確立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每個人都有特定心理類型,這決定了他對待世界的基本取向和能力釋放。“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尊重學生的不同類型,因人施教,真正將學生置于主角地位,使其積極接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
類型分析旨在以此為基礎幫助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實現人格的“自性化”。“自性”是大寫的“Self”而不是普遍意義的表面“自我”(ego),它是深埋于所有個性表象之下的意象原型,是“一個人真正地轉向內心世界并了解他自己……追隨自己的客觀本質”。“自性”是內在、整體、真實的自我。當“自性”被確定,作為ego的“自我”才真正“發現內在的力量包含了所有使生命得到更新的可能性”。“自性化”即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實現了人格整體的人,一個破除了“人格面具”負面障礙從而外顯人格與內在自性深度貼合的人,一個既與社會和集體融洽又實現了自我獨特性構建的人。
思政課教師大致可從下面三種基本類型的分析人手進行教學心理把握,由此實現學生以主角身份來理解、認同和跟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并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實現自性化。
首先是可順勢引導型。這類學生心態較平和,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不盲目排拒,思維方式一般也比較穩重和成熟,盡管基于一些社會問題也可能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出一定程度質疑,但并不會因此就浮躁地停留于表面,而是力圖通過系統反思來正確認識理論知識與社會問題。教師對這種類型只需引導思考,無需過多干涉,只在他們思慮發生阻滯的時候加以關鍵性和方向性點撥,促使其有效提高理論覺悟并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其三觀指導。
第二種是可曲線引導型,或稱之為可先順后逆型。這類學生富有朝氣、好奇感和求知欲,對自我的存在價值有較高的、明確的要求。一般來說,伴隨著強烈的“自我”和“存在”感,這類學生既具有青年特有的叛逆心理,又比較熱情、有思想、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基于“自我”意識,他們往往對獨立人格的實現有更多訴求,并希望其獨立人格獲得激賞。基于好奇,他們往往要求知識信息來源不斷被擴展與更新,因而對從小就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理論疲倦。對這種類型,首先應肯定其獨立思考能力及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然后再找準其思維方式破綻,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思慮的不成熟、理論儲存量和分析能力的不足,并因此而重新認識并接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
第三種是需逆勢駁斥型。這類學生受后現代和自由主義思潮等影響較重。和上面一種類型學生的真實個性不同,這類學生是表面時尚并充滿個性,實則沒有太多自身觀點。他們出于標新立異,喜歡特立獨行,也喜歡不加分辨地追捧網絡等渠道上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聲音。由于這類學生看重“個性”,往往極容易被辯論、演說等形式上的技巧所折服。對這類學生,需要教師不但具備良好的理論素養,也要對時尚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同時掌握機智詼諧的雄辯技巧,使學生所有似是而非的說辭瞬間失效,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理論引導。
四、思政課的基本教學模式設計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以學生為主導”。學生是主角,但基于其知識儲備和心理發展等方面的稚嫩,教師仍然必須是主導者。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進行好的教學方法設計,“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進行轉化,把教材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用大學生能理解的、喜歡的教學方式進行。”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大致可以采用下面四種基本模式:
一是論證模式。教師應對主流意識形態符號體系進行正確的梳理、辨析、敘述。這是極為基礎和關鍵的一步。它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及充分的前期準備。在講課時,不僅熟悉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本身,還要能巧妙地旁征博引,進行有廣度、深度的論證。這一模式旨在立勢,特別適用于初次授課或交流,最能體現教師的學術水平、演講口才、性格魅力,是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經驗、情感,與文本知識、與大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既是立語言藝術之“勢”,也是立知識智慧之“勢”,在課程之初便讓學生對之后的教學充滿期待。
二是游戲模式,目的是借助游戲方式,在游戲過程中達到教學目的。哲學家們普遍認為,游戲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因此,“老師們應被鼓勵使用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內在動機……將游戲的特性融入到活動中,并提供鍛煉自主權和做出選擇的機會。”比較傳統的游戲方式有,讓學生按照某一教學主題進行即興演講比賽,分組進行課堂案例分析演練,國際會議模擬,等等。比較時尚和現代的方式則包括,引導學生將某一理論與社會現象結合,拍攝微電影,等等。這一模式寓教于樂,由學生主動參與全程,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巧妙的引導和暗示,把握好游戲主題和節奏。
三是對話模式,主要是對學生自性化的引導。“對話”是現代常用的一個詞,是沒有“蘄望欲求、先知預見橫亙在‘我與‘你之間”,是人與世界、人與他者等基本社會關系建構的基石。這就意味著,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敞開心扉,對馬克思主義及其涉及的歷史與社會問題進行形式活潑的深入探討。“對話”模式一般用于論證法和游戲法之后。基于前兩種模式已經初步確立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以及活潑的教學氣氛,教師把握好這一模式,是學生真正以主角身份切入課堂、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這一模式既要求教師熟悉歷史,又對當代社會思潮及其新銳問題有廣泛了解,并能將各種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很好銜接。
四是實證模式,即教師與學生在團隊協作和環境教學中,通過“建立一個協同工作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環境”,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實踐有效結合。這一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用的方法很多,如進城市社區和農村進行集體調研、環境模擬(這主要針對于與經濟學相關的部分)、隨機的個體訪談,等等。這一模式要求教師雖然不一定直接參與,卻能夠統領全局,事先引導學生做好規劃和部署,事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提問和質疑,事后引導學生做好調研結果分析和總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現代的全球化背景下,實證教學要逐步面向信息更為廣闊的視野,即置身于全球考量之中,“學生們學習國際標準方式,以獲得一種更以信息為導向的方法,在理想情況下,這將導致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