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湘怡
在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的新時代之下,圖書出版業需要發揮其更大的作用。既要以有效的規章制度來不斷提升圖書質量,通過優秀的圖書向國民傳遞正能量,發揮其社會效益,也要爭取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發展,為國家經濟貢獻力量。
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即圖書出版在社會上產生的非線性效果與利益。通俗點來說,就是圖書出版要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優質豐富的精神食糧,為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支持,要為我國社會文明進步、中華民族大團結做出重要貢獻。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圖書出版應該承擔這一責任,也必須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社會中產生公眾凝聚力
圖書出版的文化作品如果足夠優秀,就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引導社會大眾心理,進而發揮其作用,將社會現有的資源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就算無法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也能夠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與氛圍,讓社會大眾對未來產生希望,當年的《論持久戰》就是這種作用。
維持社會的動態穩定
社會是不斷更新、不斷向前發展的,每一個時間段都會有新成員進入社會中。而在社會補充新成員的時候,圖書出版可以將上一代人所積累的知識、經驗以及生活技巧記錄下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給下一代,讓新成員可以更好、更快速地完成社會化,適應社會的需求,并為社會未來的發展貢獻力量。
增強民眾適應能力
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民眾難免會因為內外環境變化,對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時閱讀好的文化作品,能夠幫助民眾理解當下變化的原因,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以更好的準備去適應新的變化,做到緩解本身的壓力,提前規避可能遇到的風險。所以圖書出版應該盡量提供好的文化作品,傳達正面信息,而不是推廣那些消極厭世的作品,讓民眾對社會、對自己的未來失去希望。
協調整合
社會的大環境中包含了各個部分,它們的發展意義與發展的方向各不相同。總體來說,都是為了推進社會向前發展。但其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可能會對社會發展造成阻礙,甚至讓社會倒退。而圖書出版提供的文化作品,能夠憑借其產生的正面作用,維護各個部分的協調發展,并形成統一的力量。當社會面臨重大變故時,進行有效的應對。
圖書出版企業應為長久考慮
在文化作品出版的過程中,圖書出版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出版社的編輯都會發揮重大作用。而這兩者都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怎么影響文化作品的出版,都必須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圖書出版企業考慮的是品牌形象能否樹立、發行渠道能否得到擴張、圖書作品的銷量能否大賣,本質上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社會某個階段的獵奇心理和社會風氣,會讓一些存在不良社會導向的作品大受歡迎。
此時圖書出版企業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盲目跟風,瘋狂出版此類型的作品。獵奇心理只是暫時的,圖書出版企業憑借其獲得的利益也是短期的。真正應該做的是去尋找那些擁有正面導向作用,又能創造經濟價值的作品。只有這些作品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才能為圖書出版企業帶來更加長遠的利益。
出版社編輯堅守底線
出版社的編輯,無論是出版那些符合自己喜好的書籍,還是偏向于市場需求的熱門書籍,他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引導社會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當諸多出版社編輯共同發揮作用時,就會對大眾的心理形成一定影響。所以出版社編輯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作用和價值,這樣才能在參與圖書出版的過程中明白如何進行取舍與擇優。
比如某位出版社編輯對于暴力恐怖類的圖書作品十分熱愛,當有此類型的作品出現在眼前時,編輯考慮的不是該作品符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自己會不會喜歡,而是要思考:如果作品流入市場中,讓讀者尤其是心智發育不完全的青少年看到,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圖書出版還要避免成為資本的宣傳工具。有些公司愿意花上大價錢,讓出版社幫其出版介紹公司以及公司產品的圖書。如果內容真實合理,這是可以接受并利于雙方的事情,但在很多公司所要求出版的圖書中,普遍存在夸大內容,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一旦有讀者因為此類圖書而上當受騙,生命財產受到了損害,那就是商業詐騙。所以對于此類圖書,出版社編輯應該加大審核力度,更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能被高額的宣傳費用蒙蔽眼睛。
經濟效益是反映社會生產各個環節中,對于人力、物力、財力的利用效果。而圖書出版的經濟效益,就是要做到產出大于投資,實現盈利。圖書出版企業在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時,也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實現盈利目標,不斷發展壯大自己,所以圖書出版絕對不能忽視經濟效益的增長。就圖書出版企業自身來講,當其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時,能夠提升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也能為國家貢獻更高的稅收。
而從文化作品的角度來說,當圖書出版能夠獲得經濟效益時,圖書出版企業就可以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以更高的要求、更完善的出版體系,出版更加符合廣大人民需求的精神食糧。而進一步將圖書出版上升到文化實力之后,圖書出版企業提供的優質精神食糧越多,就能為我國的公益事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增強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文化實力。
以我國特有的市場經濟體制與服務人民的基本需求,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能夠實現相互統一。雖然在兩者的關系中,社會效益必須放在首位,但兩者對于彼此都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一本書擁有極高的社會效益時,就會受到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圖書的經濟效益也會因此大幅度增長,從而幫助圖書出版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比如當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為我國文化的輸出做出了重要貢獻,讓國內民眾大為振奮,很多人都蜂擁前往書店購買莫言的各種作品。
作品的大賣不僅為莫言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也讓圖書出版企業獲得了巨額經濟利益。而有一些教育意義重大的書籍,比如各種教材和科普文學,雖然它們的受眾比較單一,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所以能夠獲得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同時圖書出版企業也能夠向相關部門申請補貼。不過實際上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此類書籍雖然受眾單一,但購買人數很多,即便是沒有資金支持與出版補貼,圖書出版企業也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所以政府支持也會更多地放在那些極少數社會效益雖然良好,但經濟效益較差的文化作品中。對于此類文化作品的出版,圖書出版企業很難獲得盈利。但企業本身需要通過利益來不斷運轉,因此政府的支持就能夠發揮作用,讓他們得以堅持出版此類文化作品。當經濟效益獲得支持之后,此類作品所產生的正面作用,不僅能夠發揮作品的社會效益,還能夠讓企業本身獲得良好的業內聲譽以及讀者的廣泛認可。
制定合理的社會效益標準
如何對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進行科學合理的衡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這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知識界的各路學者、圖書出版企業以及讀者共同參與研究,從圖書出版的政治導向,對社會的正面影響等方面來進行考慮。雖然很難做到具體量化,但也要盡量做到全面分析,其中比較適合的方法就是根據圖書出版的不同類型來進行判斷。比如大眾類的讀物可以通過圖書的內容含義以及產品整體的發展來進行判斷。而學術類的出版物,則要通過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出版的內容是否科學充實、創新能力是否足夠強大來進行判斷。當針對圖書出版的社會效益標準越來越科學合理之后,就能夠為圖書出版提供更好的發展方向,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相互統一。
提升圖書出版的實力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很多出版文化作品的社會效益都非常高,而且內容也相當充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讀者很難理解其想要表達的含義,使得市場對于作品的反響比較平淡,從而使得圖書出版企業無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而要解決這種問題,就需要提升圖書出版的能力。不僅要更好地解釋文化作品的內容,還要針對目標群體進行投放。只有擴大閱讀人群,才能讓文化作品的社會效益放大,并最終讓全民認識到該文化作品的社會效益。到了那時,其經濟效益就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二者相互統一、共同發展的效果。
建設出版隊伍
在市場中,文化作品同樣是一個產品。而產品想要更受歡迎,就必須包裝得更有吸引力,只有這樣才會增加讀者數量。因此就需要提升出版團隊的能力,既要深入挖掘文化作品的內涵,也要將其外表包裝得更有創意、更有吸引力。
社會一直在不斷向前發展,我國也迎來了新時代和發展新常態,圖書出版業則同樣面臨著更高的發展要求。只有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研究清楚,將具體的出版工作落到實處,才能全面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力量。
(吉林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