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辰
摘? ? 要:信息時代下,人們學習知識的方式已經深受互聯網的影響,傳統的高職課堂教學模式亟須改變。文章在混合式教學模式基礎上,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內容理論邏輯和概念層次為例,根據該課程的內容特點在實際運用網絡平臺過程中,加入設計微視頻、測試題、答疑討論等教學環節,運用線上預習、復習和線下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來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29-02
隨著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充分發展、不斷完善,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教學模式面臨著教學對象、授課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飛速提升之后的教學改革問題。通過全新、有意識地轉變思維方式之后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運用,期待能夠改變傳統課堂“你講我聽”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打開思政課教學新局面。
一、高職院校“概論”課的課程特點以及教學現狀
(一)課程特點
當前高職院校應從其在國家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數量以及實際在校人數出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高職院校的育人出發點,努力區分“教書”與“育人”,讓育人全過程化,作為育人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作為推動高職院校德育構建的主戰場需要不斷地加以構建和提升。
“概論”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必修的三門課程之一,是認識、理解、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光芒的重要窗口。因為高職院校沒有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所以高職院校的“概論”課程比本科院校承載了更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所以,高職院校“概論”課必須既能夠承載育人的目標,又能夠承載技能培養的目標,既注重培養“匠心”又注重培養“匠人”。以“概論”課程為引領,既學理論又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通常所說的價值思想的認同和價值的引領。
(二)教學現狀
1.“概論”課教師主體的強勢狀態
對學生而言,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因為需要掌控整個課堂,所以體現出較強勢狀態。這種強勢狀態表現為教師講則學生必須聽,而且必須安靜地聽,因此忽略了學生本身的需求和感知能力,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要尊重學生的需求和期待。強勢狀態的授課過程,使得教師主體難以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缺少溝通的橋梁。
2.“概論”課教學對象的感受問題
首先,就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尊師重道的內在規范使得教師具有課堂“話語權”,“00后”學生與教師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再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己不如本科生”的心態,這些客觀現實使得“概論”課堂上的學生不太愿意表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課堂看起來就是教師在“獨自舞蹈”“自我沉醉”。
其次,學生與教師對于網絡信息的接受度、關注度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看起來處于同一間教室,但實際上處于網絡世界的不同空間。如果二者之間一直不能溝通,一方“自說自話”,一方卻在網絡世界里徜徉,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職院校“概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構建方式
(一)轉變思維方式
1.默契度提升
教師強勢和學生弱勢的狀態難以形成師生之間的默契度,這種默契度表現為有共同的認知、能夠互相理解和認同。教師應嘗試理解學生的喜好特點,并運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他(她)們是被尊重的、值得被愛的、有想法的主體,進一步提高師生彼此的認同感。
2.教學相長
教師對理論的解讀清晰準確,學生對此表現出高度認同感,會促進教師更加積極地備課。彼此成就,彼此督促,從而教學相長。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概論”課既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課堂,應該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構建的理論體系,即體現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特點。教師首先要積極探索,突破“單極”授課方式,通過網絡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結合多年授課經驗,通過新標準來構建師生之間的平等感。其次要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所在學校的學生特點,不要以千篇一律的“好學生”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或隱或明的督促、引導,實現師生的共生[1]。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云平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雨課堂、課堂派、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學堂在線、網易云課、中國大學生慕課等服務于課堂教學的各種平臺的飛速發展,無形中推動了學生的線上學習。學生可以邊吃飯邊用手機上課,可以邊走路邊享受一門高質量的慕課,可以邊跑步邊聽經典理論的講解……我們身為教師,自身的備課方式、獲得知識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便捷,更何況是運用互聯網更加熟練的學生。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看到自己所在班群里教師推送的各種視頻影像資料(如微課、課件、習題、案例等),完成課程的預習和復習,學生學習過程會有標記,教師可以從自己的手機端看到學生的完成情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提前觀看視頻、課件等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便于帶著思考參與教師的講解。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一個調動學生學習“概論”課的過程。
加強“概論”課程網絡教學設計、手機使用頻度,提高知識傳授效率,尋找優質資源共享方式。由于西部高職院校本身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更加迫切需要積極運用網絡優質教育資源,在課前預習環節、課中講授環節、課后復習環節通過技術平臺直接推送到學生的手機上,這也是“互聯網+思政”構建的初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線上表現:包括作業難度、作業疑問等與學生展開溝通,便于在課堂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展開講解,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需要。以“概論”課程(18版)的第十三章第一節45分鐘的教學內容為例加以說明,第十三章第一節包含以下三個知識點。
知識點一: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防范和應對重大風險;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戰略機遇期。知識點二: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是由我國的國際地位決定的。知識點三: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何時提出?內涵是什么?如何開展?教學安排如下。
課前—預習—學生通過手機終端實現觀看慕課、閱讀文章等課程資料的提前學習。
課中—45分鐘課堂教學—教師通過手機實現隨堂測驗、隨機點名、課堂提問等環節并計算每位學生的課堂得分。用手機微信端掃描課程二維碼掃碼上課,進入本班授課環節。
知識點一(10分鐘):用某知名高校名師講授的慕課導入(30秒);重點講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含義(通過教師的手機端隨機點名提問,抽查學生是否理解這個概念的含義);教師通過手機端推送給學生一道測驗題(將全班答題正確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學生參考)。
知識點二(10分鐘):用一篇文章導入(學生用手機掃描課件中的二維碼查看)——關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內容(教師隨機點名提問文章的關鍵詞是什么?然后講解這個概念的內涵,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在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解決不同的問題,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繼而重點講解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和意義;教師通過手機端推送給學生一道測驗題(將全班答題正確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學生參考)。
知識點三(2分鐘):用一篇文章導入(學生用手機掃描課件中的二維碼查看)——關于修昔底德陷阱(教師隨機點名提問這篇文章的關鍵詞是什么?);重點講解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互相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教師通過手機端推送給學生一道測驗題(將全班答題正確率投影到幕布上供學生參考)。
課程小結(5分鐘):就本節課的內容概括總結,根據手機終端顯示的學生做題的分數排行榜,教師可以看到3名優秀學生名單和3名預警學生名單,分別予以表揚和勸告。
課后—復習—推送測驗題到學生的手機終端完成課后復習。
“概論”課程教學,應緊密結合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燦爛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再運用網絡平臺增加學生獲得感;充分利用信息化授課優勢,大膽實施“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轉變思維方式,勇于變革,敢于創新,開創教學新天地;通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改變教師的“獨角戲”授課模式,轉變學生的課堂弱勢地位,最終提升“概論”課程及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智庫時代,2019(28):131.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