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本文以我社即將出版的新書《中國基本樂理》為例,對音樂教育出版行業如何推動樹立文化自信在選題策劃、教學理念、推廣模式、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該書符合國家近幾年頒布的一系列指導文件的重要思路,例如《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有助于指導中小學音樂課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實踐,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對于逐漸形成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為了推廣本書的優秀教學理念,我社還策劃了全國的師資培訓以及打造中國樂理核心教學團隊,把一些高校作為開課試點學校等一系列計劃,目的是讓好的傳統音樂文化通過開設課程來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國樂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文化自信;音樂出版
2020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在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同志們的回信中提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良傳統,推進改革創新,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段話不僅是給人教社的囑托,更是給整個教育出版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與方向。
杜亞雄教授為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他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中國民族基本樂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發表文章《中國基本樂理及其文化基礎》,刊登于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出版的《歐亞年鑒》雜志上;同年出版《中國樂理常識》(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國樂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國樂理教程》(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國樂理基礎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今年恰好為杜亞雄教授系統研究中國樂理30年之際,應我社之邀,杜教授在以上著作中進行修改和內容上的增添與刪減以及學術觀點的更新,寫成了這本《中國基本樂理》。
該書被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教材建設中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VFA180003)研究成果。書的內容是關于中國音樂的基本理論,著重介紹了中國樂理音高、節奏節拍、重音、宮調、曲調、律呂、記譜法等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是為大中專及音樂院校編寫的樂理教程。
一、選題策劃應體現行業的使命與擔當
早在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民族音樂產品的開發創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創作出版更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就指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見,現在國家層面大力倡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通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一場全民戰役。
目前,我國各個大中專院校以及音樂專業院校教授的樂理課程都是以歐洲樂理為主,層出不窮的樂理教材往往在十幾章內容中也僅有一兩章介紹中國樂理,在樂理這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上沒有對中國樂理給予應有的重視。歐洲樂理已融入到很多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以西方音樂理論和技法來“剪裁中國音樂的審美”的狀況。
《中國基本樂理》是杜教授探索建立中國樂理體系的最新成果,把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給予總結,并上升到可供教學的理論層面。全書共十三章內容,以“傳統文化中的音樂”為序章,結合儒家學說、語言學知識、歷史故事等內容介紹中國樂理,所用的譜例都是民歌戲曲等經典名曲。該書雖然作為大中專及專業院校的音樂教材,也非常有助于指導中小學音樂課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實踐,從而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重要的是,學完中國樂理后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中國人的智慧和情懷。這對于逐漸形成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具有大的積極推動作用。
二、音樂教材的教學理念、推廣模式應考慮讀者的實際情況
目前,全國所有大中專以及音樂專業院校里還沒有一個學校開設有“中國樂理”這門課程。我們的樂理教師隊伍對“中國樂理”的認識較淺,感興趣研究這一領域的學者更是少之又少,全國范圍內缺少師資力量是這一門課程至今都開課難的重要原因。杜教授曾經專門為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編寫《中國樂理基礎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開設了中國樂理的課程,后來還是因為除他外再無教師可以教授這門課程而遺憾停課。
為此,我社在開發《中國基本樂理》一書的初期就萌生了舉辦“中國樂理”全國師資培訓的想法。本書若只是為了出版而出版則意義不大,教師們同樣不知如何授課,學生們同樣不感興趣,還是無法打開“中國樂理”開課、傳播中國傳統樂理文化的局面。考慮到教師和學生對于“中國樂理”這一概念的認識較淺甚至是空白,我社籌辦的師資培訓貫穿“填補空白,提高大眾認知度”這一培訓理念。無論是師資培訓還是將來的開課,都不宜一開始就講得太深、太枯燥,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普及,簡化中國樂理中一些繁雜的概念與操作手段,幫助初學者掌中國樂理的精髓;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樂理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深奧難懂、門檻過高。所以師資培訓首先是要讓教師們認識到這一點,然后認識到學習中國樂理的必要性,重點是把握住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梳理提煉出書中十三章內容哪些是中國樂理的核心知識、哪些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例如中國音樂的“腔音”“重音”“呂律名”“生律法”“音階”“板眼板式”“宮調理論”等就是一些重要知識,而“同均三宮”“五度循環圈上音的數量和宮的數量之關系”“各種律制的比較和并用”等相關知識大家作為了解即可。師資培訓的目的不是為了給教師們講一遍《中國基本樂理》,而是教會他們如何給學生上好中國樂理以及如何給學生進行考核給出建議,另外,培訓還會提供《中國基本樂理》的教學課件,力圖讓中國樂理的開課更具操作性。
我社還計劃建立中國樂理核心教學團隊,把一些高校作為開課試點學校,錄制教學視頻,申報國家精品課程。如果這一步能夠落地實現,一些暫時還沒有“中國樂理”師資力量的學校也能順利開課,這更利于全面推廣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欣慰的是,在目前調研的近十所高校里都非常支持這一計劃,都明確表示愿意派教師來參加師資培訓,也愿意作為開課試點學校。“中國樂理”這門課程理應在各級音樂院系里開課,甚至作為必修課,這讓我們又看到了一點希望。
三、音樂出版行業推動樹立文化自信應建立文化質量考核機制
在新時代的視角下,出版行業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題開發是進一步推動樹立文化自信的必要路徑。例如音樂出版領域,民族音樂理論以及教材的挖掘應成為重點,通過這一類出版物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賦予它們新時代的內涵,始終是我們音樂出版人的使命與追求。
為此,行業內建立圖書文化質量的考核機制,或是提升圖書文化質量在部門以及個人業績考核方面的比重也是目前出版行業的發展趨勢。這樣能更好地激勵大家挖掘、遴選出更多優秀傳統文化項目。我社非常看重圖書的文化質量以及社會效益,在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策劃出版了《中國基本樂理》,并主動規劃了“中國樂理”全國師資培訓以及打造教師團隊、尋找試點院校、錄制國家精品課程等一系列計劃,目的是讓好的傳統音樂文化通過開設課程來傳承下去。該書以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為教材內容,并以中國樂理為教學理念,非常貼合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符合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方向。
近幾年我社陸續開發了一系列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圖書,試舉幾例:
《音樂的認讀唱寫——走進柯達伊教學法》是全國第一本將柯達伊教學法中國化的音樂教程,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字母譜音樂教程。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必須以母語為基礎,本書從我國的母語漢語普通話入手,從朗讀——吟誦——唱歌三個階段,逐漸從母語的音調過度到音樂,使學生逐步掌握音高、節奏和歌唱的基本技能,教程中的教學過程主要采用中國民歌。
《紅色經典音樂概論》一書講述的內容,正是中國共產黨創業和建業過程中產生的反映其意志的音樂現象,充分表現出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中國共產黨意志的音樂藝術成就及影響力。該書傳達了“紅色經典音樂”在新時期引領時代精神、激勵人們共創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旋律意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把本書作為教材,將傳授主旋律內容的文本引進課堂,也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中國歌劇百年——精選唱段集萃》共收錄了117部歌劇中的366首唱段是一部系統化、專業化,集樂譜、伴奏、講解于一體的中國歌劇教材。這套叢書的出版積極響應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號召,在推廣和普及民族歌劇經典劇目,推進民族歌劇教材建設,推動民族歌劇創作與音樂教育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其應有的貢獻。
《龔琳娜田園古詩詞合唱作品集》通過二十首古詩詞譜曲的新歌,獻給兒童合唱團,通過唱歌的形式讓古詩詞被孩子們愉快地接受。龔琳娜老師在序言中寫道:“這些年,我四處采風,研究中國不同地域、不同戲曲、不同民間歌手的發聲方法,希望用創新的藝術歌曲來演繹這些美好的聲音,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的發聲模式……希望把中國的聲音唱出來、傳下去!”
四、結語
中華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傳承,使得我們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括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偉大復興,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也應該對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都有所了解和認識。我們必須樹立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音樂的光榮傳統,為達此目的,就必須研究和學習中國樂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何鞏固與推動文化自信應該成為新時代整個出版行業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2020年教育部舉辦的“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鼓勵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彰顯中國特色……”新時代的音樂編輯,應該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責任與擔當,積極參與到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中,以更加務實和腳踏實地的態度從自身業務工作出發,讓更多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作品面世。更重要的是,多聚焦青少年,關注下一代,多推出以傳統音樂為主要內容、以傳統音樂為教學理念的音樂教材,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為推動我們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潔.文化自信:音樂出版編輯工作的價值追求與實踐目標[N].新華書目報,2019-06-06.
[2]劉芳藝.新時代民族音樂及相關出版探析[J].出版廣角,2020年第16期.
[3]張曉娜、張燕.音樂出版應與時合轍、與民共振、與世同頻——論《中國聲樂藝術史》的出版價值[J],出版廣角,2021年第1期.
作者簡介
穆杉杉,男,漢族,重慶人,編輯,碩士研究生,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