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是貫穿整個教育工作體系的基礎性工作,2021年的特殊性,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教育隊伍的管理難、內容方法陳舊落后等問題。因此,強化思想引領,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環境、隊伍建設問題尤為重要,旨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作用,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創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高校中開展的歷史背景和必然性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如今的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了百年華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作為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發展了72年之久。1978年的改革開放,1983年的政工專業論壇會,將學科名稱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第二年的1984年,教育部發出了《關于在十二所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意見》和《關于在六所高等院校開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的意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設立,提供了完善的學科體系,界定了標準的學科性質,加強了科學的學科研究,保證了學科的隊伍建設,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人才形成,帶動了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水平。2005年的《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見》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設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開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為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1]這一意見的提出,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推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獨特意義。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里明確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2021年的今天,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與發展也尤為重要,不僅為我們提供學術意義,更為以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實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學科建設的簡單理解,而是一個國家長期培養人才的體制要求,為國育人,為黨育才,而在新時代下構建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設,即使對人才的保證,也是對國家的保障。“既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又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政治保證;既有利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有利于全面落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因此,在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既是國家的希望,也是個人的需要,發展進程刻不容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內部與外部的環境的復雜限制管理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做人的工作,具體說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重要使命和擔當,怎樣培養一個人,即需要內驅動力的催進,也需要外部環境的熏陶,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內因起著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現在處在網絡時代大發展的背景下,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的發展,他們思維活躍,權利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觀念也在不斷增強,處在思考問題,自我肯定的階段,但是缺乏對思潮的判斷甄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更應該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三觀指導,不同的言論主體對學生會產生多樣性影響,改變一個人的發展過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再加上學生內部的能動性,會極大的限制管理方法。
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人工智能的精進、大數據的交流、區塊鏈、互聯網等,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開始改變和提高認知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備著政治化和科學化的雙重特點,受一定社會環境的影響,教育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有意影響,逐漸地滲透影響價值觀地正確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足于中國立場和中國現狀提出的,還是全社會提倡的一種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的思想觀念形成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要加強對校園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規范管理,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3]
(二)主渠道與主陣地的人員復雜性限制隊伍的管理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政教師的工作,更是每一位教師日常學習工作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提倡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現在提倡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由此得知,高校思政課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復雜程度也在不斷推進。那么如何在新時代條件下,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新挑戰,正確進行隊伍建設是極具困難的。從事高校思政課的教師,既包括輔導員和黨、團支書等,還包括一些從事教學管理等的一些科研人員,承擔著“兩頭挑”的重任,擔子過重、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很難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
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管理工作,從縱向角度和橫向角度兩個維度來看,存在著碎片化、模糊化的問題,從縱向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各學院、各部門以及學校整體,從橫向來看,每個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分為不同的部門,執掌著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表面上看,將內容分化給各部門,提高了辦事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來看,缺乏客觀整體理性的分析,當信息問題出現爆炸時期,各層次以及每個層次的各部門之間會出現割裂、斷層、沖突等問題的出現。
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重大的責任,既要認清思政課的政治性與理論性,也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要在自身的經驗基礎上不斷進行總結,推陳出新,用創新方法與手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號召力。
(三)內容與方法的結合復雜限制管理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4]
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定四個自信的教育,但是一些高校仍然沿用舊的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用廢棄觀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觀念意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高校思政課和日常思政工作的優勢,但是在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始終處在一個教與被教的階段,很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在傳統的我講你聽,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方法,既不利于學生的知識獲取,因為大量的滿堂灌內容,現在社會強調在課堂當中,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帶動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大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法學門類,是法學門類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在總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豐富實踐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階級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5]便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與其他學科關聯性很強的教育性質,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學性與階級性的辯證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了難題,如何可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作用,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階級作用,這也給高校提出了進一步的探索要求。
三.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創新方法
(一)加強思想引領,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與教育環境的關系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環境會對個人以及集體起到功能作用,馮特的結構主義、華生的行為主義、皮亞杰的認知發展以及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案例,都在強調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適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出保證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6]所以,除了思政課的顯性教學,還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性指導,潛移默化的進行滲透,進行紀錄片、電影的組織觀看,召集思政課宣講大賽,組織思想教育的知識競答,還應該進行黨史教育的宣講活動等,既要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也要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
從顯性的灌輸教育到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擺脫以往的空話大話,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距離,營造內外部教育環境的優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自主能動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嵌入式的融入腦海中。
(二)打造管理隊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一定要優化教育隊伍建設,良好的教育隊伍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穩步落實與向前發展,配齊和強化隊伍應從職責要求、配備選聘、培養培訓、考核評價機制、保障管理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學校與學院同步推進,即保證模式一體化,又提高效率性和聯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以切實配齊建強師資隊伍,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為目標。”[7]制定科學的、有效的培育和選拔模式,淘汰那些缺乏進取精神,存在消極態度,效率低下的教育隊伍,以一部分優秀教育隊伍帶動其他人員的發展,組織進行思想交流,分享優秀教育人員的思想動態與行為方式。同時也應該對教育隊伍進行獎勵機制,提高福利待遇,關心生活狀況,完善教育環境,保障教育隊伍的后顧之憂,提升歸屬感和認知感。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水平,決定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水平與能力,只有切實解決好隊伍建設問題,才能穩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才能讓思政課辦的越來越好。“有了這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育隊伍,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做好表率引領作用,為高校大學生扣好人生得第一粒扣子。
(三)創新學科內容,構建思想政治教學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借鑒了倫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有益成分,經過綜合提升后整合性較強的一門交叉學科。”[8]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學科交叉特點,也要重視政治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過程,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而是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交流的過程,最終是不斷的促進學科的發展,處在新時代和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延用陳舊的內容與方法,應該在新時代的發展與要求下,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時代目標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因此,不能單單針對學科建設,還應將立德樹人的標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當中。立德樹人,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引導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上層建筑之間的規范要求。從過去的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接觸信息資源的渠道也逐漸增多,混淆價值觀,認為物質追求的重要性,采用非法手段進行獲取,而完全忽視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與建設。高校大學生作為服務于社會的主力軍,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任務。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形式,不再僅僅采用授課模式,限制學生思維,而應該加入多種實踐,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課程檢測不在采取試卷一體化,而是重理解與學識相結合的優化方法。在學科管理建設中,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摒棄腐朽的思想,激勵大學生形成奮斗精神,樂觀態度,積極心態,即實現自身價值與奉獻社會的雙重實現。
四.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在高校中,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意識形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帶動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管理方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實踐中尋找理論基礎,用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大膽探索,大膽試行。把握管理方法,讓創新發展機制得到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14
[2]劉海湘.廖靈艷.新時代黨員干部學習關鍵詞[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
[3]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新華網.2017-02-27
[4][6][7]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EB/OL].新華網.2019-03-18
[5]張耀燦.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和研究方法的認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8-10
[8]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孫金靈(1996-02),女,在讀研究生,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當代文化與青年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