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徐迎慶 涂子靜
摘要:專業考察為環境設計專業的集中實踐課,對專業能力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目前我校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課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闡明為了突出專業特色與專業發展方向,突出學生自主性與創新性,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趨勢,進行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式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當前課程改革成效作為起點,以期全面落實課程目標,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改革,教學,課程,主題式
《專業考察》既是專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是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在專業培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搜集設計素材、理解設計理念、激發設計靈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考察,學生了解專業前沿發展動態,開拓專業視野,強化環境設計空間形態、空間構成及功能設置等方面的心理感受;同時引導學生收集設計素材,為畢業設計課程及職業生涯打下基礎,特別是適應在南方中小城市與鄉村從事環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工作。在能力水平方面增強觀察對象、發現問題、全面分析,進而結合市場、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熱情與時代使命感,幫助樹立正確價值觀。
一、課程實施現狀與不足
目前本課程已開設三個學期,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在考察路線的選擇方面,確定考察路線的大方向之后,在細致行程的選擇上面仍有不足,主要體現在與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的結合度上。學生面對眾多行程,整體而言,缺乏有效地思考。可面對知識儲備本來就不足的學生而言,這就非常需要老師的引導,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但注意不能限制與替代。因此專業考察行程如何能更突顯我們自己專業特點,如何結合課堂教學與專業發展,做到有效引導,值得我們深思。
二、課程改革解決的重點問題
1.改革教學內容
專業考察課程是專業課程體系中聯結“課堂教學”與“社會服務”的紐帶,因此課程教學內容必須貼合我校專業特色,對接湘西北地區社會建設與發展需求,順應區域城鄉規劃設計與改造潮流,從而推動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
課程改革之后,課程教學內容從考察地域分為市內、省外兩大部分,從考察內容分為五大板塊:
(1)本地區城鄉考察板塊:主要調研本地區典型的旅游鄉村空間規劃、城鄉建筑與空間改造等問題。在老師指導之下,通過調研,發現問題,明確專業考察主題,為省外考察確定方向。
(2)典型的文化遺址、遺跡和博物館或某地區、某民族聚居地考察板塊:理解從古至今美術與藝術設計的整體面貌和發展脈絡,掌握綜合運用本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去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疑釋難的能力,同時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通過老師引導,采用解讀性、記錄與分析并重的教學形式完成。
(3)示范鄉村建設考察板塊:對地域村落規劃特點及景觀風貌、傳統村落改造與應用等內容的考察,掌握鄉村環境景觀設計與室內設計的方法。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選主題,完成主題式考察。
(4)藝術院校教學活動考察板塊:以參觀談訪、學科交流的形式探討學習,獲取設計經驗。
(5)現代設計與市場考察板塊:市內、省外環境設計公司、當代設計空間的考察與學習,通過老師引導,學生選擇所確定的選題,團體完成考察。
在制定考察方案時,除了具備同類高校考察內容,還增加了地域特色旅游規劃、傳統村落改造與應用等內容考察,十分貼合專業特色及其發展方向。
對比改變之前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考察前輔導和考察兩部分:第一周進行考察要點、安全教育、考察報告撰寫的輔導;第二、三周考察內容包括,考察歷史文化、藝術遺產、民族、民俗藝術以及現代設計與市場,撰寫考察報告。改革之后課程內容間呈現更強的邏輯性,關聯性也更強,為后續的主題式考察及主題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2.改進教學指導方式
傳統課程教學方法,對學生自主和創新能力挖掘不足。專業考察課程不同于其他專業課,加之教學場地的改變,應改進教學指導方式,采用主題式為主、研究式與觀察式為輔的教學指導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專業學習與自身興趣提供良好的鏈接。
主題式考察為主的教學指導方式,首要環節就是考察主題的確定,主要利用專業考察第一周集中調研,選取本地區典型的環境設計問題,形成考察主題;另一方面,在老師引導下學生確定感興趣的課題。考察過程,以考察主題為依據,形成若干小組,由指導老師帶隊,進行針對性地觀察、測量、繪圖、收集資料等。落實課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其自主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3.豐富評價形式完善考核標準
以考察報告作為最終考核評定依據,忽視了過程評價的重要性,局限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表達。課程考核應加大過程考核的比例,豐富過程考核形式,遵循過程與成果并重的原則,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為著力點,完善過程評價制度。
課程過程評價中,加入學生將個人收集素材整理并推送至微信、微博或者抖音等網絡平臺,順應表達形式信息化、智能化的潮流趨勢。
成果評價中通過對本地區典型的環境設計問題進行專題設計,學生將考察內容及收集的相關元素運用到主題設計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專題設計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訓練學生的設計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表達,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
三、課程評價及課程改革成效
最近一學期87.9%學生對課程評價為優秀,十分認可老師的責任心;同行評價為優秀,認為帶隊教師兼顧學生專業學習、生活管理以及人身安全十分不易,且通過《畢業設計》能體現其教學效果;教師自評中,認為自身專業素養與藝術修養有待加強,教學效果不夠顯著;督導組對課程評價為優秀,認為教師教案與學生考察報告的格式需加強。
目前課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反饋可以看出,本課程教學內容貼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觀測點相對應,很能突出服務地方建設的專業特色,但學生自主性、創新性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還有待提高。下一步主要針對課程的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方式展開課程改革。
四、結語
今后課程的改革方向緊緊圍繞“落實本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聯結‘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展開”,主要采用“主題式考察”來推進課程改革。專業考察的主題式研究可為學生專業學習與自身興趣提供良好的鏈接,既能不斷深化專業知識,也能彌補不足,為畢業設計打下堅實基礎。課題一旦確定,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才更有目標,才能充分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學生扎實地完成所選課題的考察、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與提煉,完成課題的概念性設計,其綜合設計能力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專業考察的教學目標才能得以最終落實。
參考文獻
[1]陳潔,楊敏.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考察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149-150.
[2]覃偉偉,施楠.環境設計“專業考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以昌吉學院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09):32-33.
[3]黃智凱.環境設計專業考察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中國培訓,2016(16):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