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是貧困戶增收脫貧的主要途徑之一,選擇不同的經濟作物類別,針對全鎮4個貧困村、16個非貧困村的產業特點,用五年來指導打造了魔芋、洋姜、食用菌等蔬菜,天麻、豬苓、大黃等中藥材多個特色產業,培育27個涉農合作社、企業,形成村村有產業。金耳栽培是發揮安寧蘭園合作社集散本地特色高山蘭草聚攏人脈的長處,在云南引進栽培種,在本地利用椴木栽培、吸引貧困勞動力園區務工而催生的食用菌產業,通過技企協調觀察指導而形成該技術。
關鍵詞:金耳;高山;椴木栽培;技術
金耳,因其顏色金黃,又稱黃木耳,因其形似人腦,又稱腦耳。多見于高山櫟林帶、生于高山櫟或高山剌櫟等樹干上。并與下列韌革菌有寄生或部分共生關系,如毛韌革菌、細絨韌革菌(S.pubescensBurt)和扁韌革菌(S.fasciatumSchw)等。金耳含有豐富脂肪,蛋白質和磷、硫、錳、鐵、鎂、鈣、鉀等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滋補品,并可作為藥用。金耳的滋補營養價值優于銀耳、黑木耳等膠質菌類,是一種理想的高級筳宴佳肴和保健佳品。金耳菌絲體多糖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巖藻糖組成;子實體多糖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木糖、鼠李糖組成。藥用功能有:
①提高機體代謝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②調節機體代謝機能,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血紅蛋白和血漿的含量。
③提高機體抗衰老、抗缺氧能力,降血脂、降膽固醇。
④促進肝臟脂代謝,防止脂肪在肝臟積累,提高肝臟解毒功能。經常食用可有效地防病健身,延緩衰老。
1、環境條件
1.1金耳的自然生長和發生,都離不開其耳友菌粗毛硬革菌,這種菌不但一直伴隨著金耳菌絲的生長,而且還與金耳的菌絲共同組織化發育為金耳子實體。沒有粗毛硬菌,金耳就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因此,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的菌種也不是金耳一種菌絲,而是金耳和粗毛硬革菌兩種菌體的混合體。
1.2金耳分解木質纖維素類的能力極弱,只能利用單糖或較簡單糖類碳源,而對木質纖維素的利用則依靠粗毛硬革菌菌絲的分解。殼斗科的樹種、桐、楮、栲都是金耳栽培的很好樹種,代料栽培中闊葉木屑中加入一定量的麥麩、米糠、玉米粉和石膏等,可獲較高的產量。
1.3菌絲體生長適溫23-25℃,子實體為15-20℃。
1.4段木栽培的適宜含水量50%左右為宜,代料栽培的基質含水量以55%-65%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以大氣相對濕度85%-95%最適。子實體的抗旱能力較強,給予干干濕濕的濕差,可使子實體生長健壯,出干率高。
2栽培技術
2.1段木栽培 ?段木栽培的場地選擇、段木處理、接種、發菌、排場和起架出耳的方法與黑木耳相同,所不同的,需注意以下幾點:
2.1.1段木含水量要求高于香菇和黑木耳,因此砍伐后要注意切勿干燥過度,有的樹種含水量較低,砍伐剃枝后可立即接種。
2.1.2接種期以自然溫度15-20℃最適,接種期較黑木耳要晚些。
2.1.3采收后干制以自然晾干為好,切忌碳火烘熏。
2.2代料栽培 ?金耳的代料栽培為熟料瓶栽或棒栽。栽培工藝程序為配料裝棒、滅菌、接種、發菌和出耳。但是栽培能否獲得成功和產量的高低取決于以下關鍵因素,栽培中需特別處理。
2.2.1必須選擇有子實體的母種或原種,每棒的接種物必須帶有一定大小的子實體塊。
2.2.2培養菌絲階段要采用控溫控濕措施,調節金耳和粗毛硬革菌之間的關系,以使金耳菌絲旺盛生長,積累足夠的養分,以利出耳。具體溫濕度的調控為:接種后置于20-23℃下培養至菌絲長至料深3/4,然后降溫至15-20℃,抑制粗毛硬革菌的生長,刺激金耳子實體原基形成。
2.2.3原基形成后,要干干濕濕管理,光照充足,以利子實體健壯、色澤鮮艷,成為優質產品。形態特征 金耳子實體半球形,鮮時表面橙黃至橘紅色,干后橙黃色至金黃色;干后收縮,堅硬,基本保持原狀。子實體散生或聚生,表面較平滑;漸漸長大至成熟初期,耳基部楔形,上部凹凸不平、扭曲、肥厚,形如腦狀或不規則的裂瓣狀、內部組織充實。成熟中期后期,裂瓣有深有淺。
中期,部分裂瓣充實,部分組織松軟;
后期,組織呈纖維狀,甚至變成空殼。子實體的顏色成鮮艷的橙色、金黃色、甚至橘紅色;藥用和美容的產品呈近白色。
3、管理措施 ?金耳菌絲滿棒后表面開始形成白色菌絲扭結狀,子實體原基出現時,就可進人長菇管理,具體分為不同的三個階段進行。
3.1原基形成期 接種后24-26天進人子實體形成和分化期,對氧氣的需求急劇增加。應及時撕開垛堆蓋膜,噴水保濕并遮光。長耳階段菌棒的排放方式:菌棒臥式橫擺于培養床上,間距2-3厘米。擺好后噴水棒表至濕。這階段白天溫度控制在20℃-22℃,要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晝夜溫差應大于10℃。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要經常往墻壁和地上噴霧狀水。每次噴水時,要打開棚門,讓水的壓力推動棚內空氣對流,使棚內空氣新鮮。此工序選擇早、晚進行,中午風大不宜通氣。原基形成后,要干干濕濕管理,光照充足,以利子實體健壯、色澤鮮艷,成為優質產品。
3.2幼耳生長期 接種后27-28天,一般幼耳長2厘米左右時,翻堆,增加棒內空間,加速菌絲新陳代謝,促進幼耳加快長大。一般在22℃-23℃適溫和空氣相對濕度85%-90%的條件下,子實體迅速長至直徑6厘米,正常呈自色或淺黃色。
4、栽培季節 ?金耳現有多采用熟料棒栽,在棚內立架培育,具體如下:
4.1菇棚條件 ?金耳與其他菌類不同,子實體必須是金黃色,白色的不成金耳,也就沒有商品價值。所以建造6米寬、高2.3米、長25米以上鋼架塑料薄膜大棚作為生產棚,長耳棚要有充足的光線,方便人為調控適合子實體生長的溫度、濕度、空氣等條件。栽培棚內設置3行椴木菌棒人字架,大棚四周通過棚膜揭開作為通風孔口(設置細孔紗窗封閉),以利于吸收新鮮空氣并排出廢氣;薄膜可引進更多的光線,有利于子實體色素的形成;內覆蓋遮陽網適時調節光照。
4.2栽培季節栽培季節為春季,海拔700米以上的地區,安排在1月下旬至5月下旬。
5、菌種 ?金耳菌種是由金耳菌絲和毛韌革菌絲兩種組合構成,它與銀耳菌種相似都是二型菌絲結合體,因此金耳菌種制作技術要求有其特殊操作技術。保存菌種 ?菌種是重要的食用菌生產資料。必須很好保藏。做到不死亡,不衰退,不被雜菌污染,保存菌種的基本原理是使菌絲的生理代謝活動盡量降低。通常采用的手段是:低溫、干燥和減少氧氣供應。
5.1母種的低溫保存:這是一種常用的而且是最簡單的保存方法。首先是將要保存的菌種移接到適宜的斜面培養基上。為減少培養基水分蒸發,延長保存時間.可將瓊脂用量加到2.5%,再加入0.2%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碳酸鈣等緩沖劑。將要保存的菌種放人4℃的冰箱內保存,每隔3-4個月轉管一次。
5.2原種和栽培種的短期保存:原種和栽培種一般應按計劃生產,長好后及時使用,不宜長期保存,只能作短期保存。栽培種體積大。數量多不可能在冰箱內大量保存。要保存的原種必須菌絲粗壯,活力強,封口嚴密.無雜菌感染,要保存的栽培種必須菌絲粗壯,沒有污染或出黃水現象。把挑出的符合保存標準的原種和栽培種,放人保存室內,保存室應該干凈、涼爽、干燥、黑暗,以降低其生命活動,減少變異退化,溫度以5-10℃為宜,不要超過15℃,這樣的條件下栽培種可保存l-2個月。
參考文獻:
作者:lsp ? 果蔬百科https://z.xiziwang.net ?洋姜種植技術 ? 來源:z.xiziwang.net
作者簡介:
陳庭翀(1968-),男,漢族,陜西寧陜人,任職于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城關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職稱:農藝師,大專學歷,研究方向:高山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