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才
【摘要】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以后,通過某種辦法獲得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答案,這個過程就叫解決問題。根據我的一個調查發現:在數學學習中覺得解決問題最難的有28人,占調查人數的70%;說明大部分學生綜合能力運用不強,解決問題成為他們學習數學的最大障礙,這不難看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不然他們將會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關鍵詞】培養 ?解決問題 ?能力
解決問題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一大板塊內容,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階段的解決問題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那如何培養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認真讀題,弄清題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解決問題首先要弄明白題目中所給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所求問題是什么,所以認真讀題、弄清題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從平日教學中不難發現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第一障礙是文字障礙。會讀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熟讀題目,找出重點詞句讀讀、說說、議議并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意思,或采用轉換的方法進行理解。如:一件上衣55元,一條褲子40元,一條裙子60元;(1)一條裙子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貴、便宜”這兩個詞低年級學生接觸很少較難理解。因此我要求學生多讀幾遍后,采用換詞法讀讀后交流、比較體會。如:把“貴”換成“多”,把“便宜”換成“少”再讀,小組討論、比較題意是否改變。接著用更具體的數學語言60比40多多少?40比55少多少表示出來,最后轉換為數學算式,這樣同學們就覺得簡單易懂了,從而這道題就解決了。
二、方法多樣,發展思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教學中,教師要告訴學生,優化方法,發展思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訓練學生尋找問題中的隱蔽條件,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發現其異同,培養他們學會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尋求多種解答方法、優化方法的能力,發散他們的思維,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找關鍵詞句法:即找出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準確理解材料.如:車庫里的小轎車開走了7輛,現在還有8輛,原來車庫有幾輛?教學時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原來”進行討論、交流,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下課了,有15個同學出去了,班級里還剩6人,原來我們班有幾人?學生聽完題目就會解決了,再利用遷移的方法解決原題,學生記憶深刻。又如:二年級學生分成9個小組坐碰碰車,每組5人,其中已經學會碰碰車的有35人,沒有學會的有多少人?”這就引導學生找到關鍵句“9個小組,每組5人”理解出第一步,就是要求9個5是多少?然后再理解 “已經學會”,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交流解題思路法:交流的能力是未來社會公民應必須具備的數學素養。交流可以發展和深化學生對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為解釋、 推斷、和對自己思想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交流有助于強化數學的思維,有效的組織思維活動,同時向教師和同學表達數學想法 可以拓寬和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所以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交流的機會,提供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去表達、傾聽、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一本故事書有75頁,小明上午看了23頁,下午看了37頁,還剩下多少頁沒看?我讓學生當小老師到講臺上來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說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列式?在交流中學生找到了學數學的自信。同時也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解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作圖輔助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的思維都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作圖輔助法是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常用的一種方法。小學低年段學生因年齡的局限,運用作圖輔助的策略,讓學生在紙上涂涂畫畫可以拓展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比如:一共有12顆星星,老師要求在每兩顆星星之間插入一面紅旗,一共可以插入多少面紅旗?”這道題如果列式算,很抽象,但是用畫圖就迎刃而解了。通過作圖輔助每個學生都有感性認識了,變抽象為形象了,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三、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是解決問題的保障。
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開放式教學,創造和諧的生活情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題材,鼓勵學生去經歷、發現、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把數學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去學數學、做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人民幣的認識》時,由于學生年齡小,他們對大額的付錢、找錢不是很理解,因此我們可以創設買東西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充當顧客和售貨員,親身經歷付錢和找錢的過程,從而感知付錢和找錢之間的關系。通過活動使題中的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再如農村學生家里都有養雞鴨等小動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一年級的學生仔細觀察,然后編出加、減應用題再解答,(小芳家養有18只雞,9只鴨,雞比鴨多幾只?鴨比雞多幾只?雞和鴨一共有幾只等問題)配合知識章節的訓練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數學,他們會感到很親切,做起來得心應手,又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因此他們會快樂地學著,主動地參與。
四、歸納總結,是鞏固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且還應該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問題。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通過對問題進行舉例分析,從而展開合理的延伸,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歸納。例如,在《兩位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45+24=?、97-70=?、60+22=?以及53-31=?根據這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加減法的技巧,并逐步歸納出“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有進位就進;個位和十位分別相減,不夠向高位借”的方法,通過總結和歸納,讓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總之,在教學中要樹立策略意識,要讓學生知道任何一個問題都有辦法解決的。不同的問題要選擇不同的策略。在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習慣,為今后學習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