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摘要:隨著國家進一步推行“5+2”的延時服務政策,各學校正熱火朝天地開展課后延時服務。但是,延時服務在推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專業教師缺乏,教師工作壓力增大、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延時服務容易演變為變相上課。將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運用到延時服務中去,能夠緩解教師壓力,提高教師工作效率、發揮學生特長,促進家長合作以及構建民主師生關系,促進學生成長。
關鍵詞:延時服務;小先生制;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解決雙職工家庭接孩子的困難,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減輕課外輔導班給家庭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部2017年3月頒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加強學習管理,建立健全課后服務制度。”[1]但是,根據實施的現狀來看,出現了專業教師缺乏,工作壓力增大、延時服務容易演變為變相上課、延時服務活動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20世紀30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經濟落后,師資匱乏,教育發展緩慢。陶行知先生為了緩解這種現狀,提出了“小先生制”,讓學生中先掌握知識的人教后掌握知識的人。“小先生”在教知識的過程中,鞏固和重構了知識。同時,“小先生”在教學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反思,及時學習,實現“教學相長”。
二、延時服務推進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國家文件的指導下,各地陸續開展了延時服務。但是,師資條件、教學場地、教學設備等等存在差異,在延時服務推進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
(一)專業教師缺乏,工作壓力增大
根據《指導意見》,延時服務的教師主要以本校教師為主,適當引進外聘教師、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等。但是,根據實施情況,大多數學校因為資金短缺,延時服務以本校教師為主,并未引進外聘師資。從工作量來看,“各科教師本身就要進行樓道護導、配餐、疫情統計、評比等工作”,“教師的實際工作時間遠超國家規定的八小時工作制”。[2]從工作內容來看,自開展延時服務以來,學校教師每周還要承擔至少兩節的社團課、延時輔導課,有些社團的教師,自身技能有限,只能一邊摸索一邊教學,社團活動的質量難以保證。從工作開展形式來看,教師沒有選擇權,“每天新增至少兩小時的工作量成常態化。”[3]專業教師缺乏、教師工作量大、時間長、自我提升精力有限等,使得教師身心俱疲。
(二)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指導意見》指出:“小學生課后作業一般在學校完成,教師在延時服務時,不得統一講課、講題,帶班老師主要負責答疑。[4]在實際實施中,學生白天度過了忙碌的緊張生活,到延時班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開展延時服務時,一般安排學生自主完成作業、集體閱讀課外書,教師進行答疑。但是,部分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很多時候不是班主任或者本班老師值守,很多學生出現了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有些孩子在延時班,不是優先完成作業,而是選擇看課外書、畫畫等能緩解疲勞的事情。
(三)延時服務容易演變為變相上課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 明確要求:“延時服務圍繞五育內容,利用線上和線下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每個學校的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科學活動、益智游戲、七彩社團等活動。嚴禁將課后延時服務變相成為集體“上課”。[5]但是,很多學校由于經費缺乏、場地有限、社團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混亂、缺乏經驗、操作不規范等問題,難以落實教育廳的要求。甚至有部分學校將延時服務變成“應差服務”,也是不得已之舉。[6]
三、“小先生制”在延時服務中可行性的分析
(一)緩解教師壓力,提高教師工作效率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班級授課制。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為他們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但是,各科老師教學壓力大,提別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往往在超負荷工作。他們既要進行授課,也要批改作業,兼任班級德育工作,可謂是教學育人兩手抓。“小先生制的實施就成為教師教學的一種有效地補充。[7]在延時服務的班級里實行“小先生制”,讓先掌握知識的學生教后掌握知識的學生,先學教后學,先學帶動后學,切實減輕教師的負擔。
(二)發揮學生特長,助力學生發展
每個學生的特長不一樣,現代教學提倡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從社團活動來看,以跳健美操為例,健美操老師挑選動作規范、完成度高的學生為“小先生們”,一部分能力出眾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從實施層面來看,有些學業平平的孩子,在社團課中表現優異,在擔當“小先生”的過程中盡心盡力、大放異彩。
(三)豐富延時服務內容,促進家長合作
《指導意見》指出:“課后延時服務可以積極爭取學生家長參與。”[9]學習可以通過選拔“小先生”,并鼓勵“小先生”的家長自愿參與其中。如在學校開展的烘焙社團、編織社團、職業認知社團等,邀請有專業技能的家長參與其中,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堂社團課,學生技能在社團課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分享自己的實用經驗,豐富延時服務的內容。通過家長進課堂,加強家校溝通,拉近了家校距離,使家長成為學校的支持者、合作者,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推動了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在今天仍然閃爍著時代的光芒。當今,課后延時服務在不斷推進中,越來也多的學校和學生參與其中。“小先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師資壓力、減輕教師負擔、發揮學生特長、提高延時服務的質量。當然,“小先生制”在延時服務的推行中,肯定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在實際運用中不斷調整,共同推進延時服務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傅思憶.四川省地級城市中小學校實施課后延時服務的實效與問題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2).
[2]蘇小成.多措并舉,助力“彈性離校”落地[J].教書育人.2019(20).
[3]劉宇佳. 我國小學“三點半難題”的現狀、問題及治理[J]. 當代教育論壇,2020,(2).
[4]韓登亮,郭翠萍.我國課后服務實施政策的理性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9(33).
[5]王艷.在小學課后延時服務中推行“小先生制”的可行性探究[J].基礎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