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造
摘要:在素質教育理念逐步在現代教育領域中得到滲透的背景下,使得體育在小學階段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得到凸顯。當前,德育教育成為了一項熱門教育話題,其與各個學科教學之間的融合成為了小學教育的目標。小學體育課程中包含較多的德育教育元素,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小學體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的相互滲透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本文就核心素養下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路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
關鍵詞:小學體育; 教學; 德育;
擁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體魄對于小學生發展至關重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可以實現小學生身體的良好發育;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就需要重視小學體育與德育之間的相互結合。
一、優化體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心理素質
在核心素養維度下,運動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體能、戰術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是人類進行身體活動的基礎。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教學目標和內容作為依據,為學生設計符合其身心特點以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1]。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學氛圍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從而得到運動能力的提高,增強其心理素質。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跑、跳的項目時,這種項目動作具有重復性和枯燥性,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分解,并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游戲體驗,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十字路口”的情境,制作紅綠燈的道具,教師將跑步的動作分解成手擺臂和抬腳這兩個動作,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由教師舉起紅綠燈牌,如果教師舉起綠燈,則學生開始進行手擺臂和抬腳的動作,如果舉起紅燈,則需要停止動作。在這樣的情境中,使學生逐漸掌握跑的動作要領。學生在進行反復練習時,也是其心理素質得到鍛煉的過程。每個小組為一個單位,如果有人“誤闖紅燈”,則被扣一分,動作整齊且正確得一分,比一比在游戲結束時,哪個小組能得到更多的分數。
二、設計體育教學內容,融合德育教育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聯系理論知識來進行講解,在實際操作中做好對應的動作示范,引導學生建立安全意識,提升體育教學的安全性。在小學階段,學生是浮躁的、多動的,無法靜心地完成任務,還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為了幫助學生消除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增加訓練內容,如長跑就能鍛煉學生的忍耐力和耐心,長期堅持長跑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所以,德育教育再配合上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就可以使體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興趣,一直都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重要推動力。利用各種趣味的教學活動,通過合理有效的組織,不僅有利于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同時也可以推動各個階段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最終提供強大的支持,服務高尚道德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在引導學生進行傷員搶救的小游戲中,在游戲開展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一下抗戰時期白求恩大夫的事跡。在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和思想情感之后,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白求恩大夫,能夠做到團結友愛、嚴謹認真,從整體上實現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以游戲為載體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
從概念性的角度來看,體育品德主要指的是以體育運動作為平臺和載體,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維護和遵循社會規范,并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體育品德包括三個層次,即體育精神、道德以及品格。對于小學生而言,游戲是其比較樂于參與的一種活動形式,充分發揮游戲的載體作用,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小學體育教學發展趨勢,有利于在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合適的游戲作為滲透德育教育的載體[3]。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運球接龍”這個游戲時,主要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形成合作精神、控球能力以及體育品德。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主要分為四組,每個小組人數相等,每個小組和每個學生之間留出一定的距離,四個小組站成正方形的四個邊,每個小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學生共同運球出發,將其傳給下一個小組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學生,依次進行下去。學生需要保持游戲的節奏,如果球在過程中掉落,或者沒有節奏都算失敗。在這個游戲中,互相信任和合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學生需要遵守比賽的規則,并且與自己的隊友進行積極配合。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
四、合理運用體育史料,實現德育滲透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史料教學作為基礎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拓寬其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實現情感上的調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內容。針對這一環節,可以選擇舉例法,如:用田徑運動員劉翔的相關事跡來激發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認識。尤其是在體能訓練中,有可能會出現怕苦怕累的學生,針對這一類學生,就可以通過講述劉翔如何突破自我打破世界紀錄的事跡,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另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體質和性格特點、有待改善的問題進行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通過講解殘疾人運動會的相關知識,以及優秀的殘疾運動員的事跡,可以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缺點、接受自身問題、改善自身問題,鼓勵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陽光品質。
五、提倡積極健康行為培養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
健康的行為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以及促進身心健康,也是培養學生形成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主要渠道。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學生之間在身體素質的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活動。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僅符合新課程所提倡的理念,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2]。例如,對于班級內一些體型偏肥胖的學生,體育教師應該幫助其尋找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出自卑的心理陰影,指導其制定運動計劃。從心理、運動、行為、習慣、飲食等方面實施干預,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標。在教學中,體型肥胖的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使學生能逐漸形成積極的心態。當肥胖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所提高,逐漸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能使其更加具有自信,各項體育測試指標也變成合格。對于一些不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加帶動其逐漸適應各種體育運動的環境,感受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如果學生一旦形成了健康行為習慣,就會主動的利用一些課余時間進行一些體育鍛煉。這是體育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一種體現,有利于向學生滲透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小學生教育中,小學體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互滲透是關鍵,對于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也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本文主要是針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兩者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與了解,最終對小學生體育與德育的滲透教育有一定的推動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川.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理念[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220.
[2]劉西才.新時期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運動,2018,(1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