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明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再擔心糧食,現在要做的就是儲備精神食糧,所以教育在現代社會顯的尤為重要。探究式教學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不斐的效果,但在具體實施上還存在很多問題。要想改善這些弊端,就要基于新形勢下的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鍵詞: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措施
引言: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中學物理的課程理念和一項重要目標。在此過程當中,應該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想象、激活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在探究實驗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以問題展開引導,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
有效的提問是老師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由于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有一個繁瑣的內在思維的過程。解決問題往往需要經歷四個步驟,感悟問題、判斷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問題。在中學階段的物理科目中的問題教學,能夠有效的培育學生的科學品質與思維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讓被動的學生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增強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培養思維發散性和靈活性。在求摩擦力的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們結合受力分析的畫圖法來解答,也可以引導其他方式來答題,通過這樣一道題目多個解答,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對問題進行探析,讓學生們能夠主動的結合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效的培育學生對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增強其總結提煉的能力。其次,教師可以提出有探索性的問題,指引學生進行聯想與思考,培育其思維的創造性。比如“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摩擦力的計算方式有多種?”、“摩擦力的方向為什么是這樣的?”、“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通過混合式教育,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教學當中,認知能力比較強、較為外向的學生參與線上與線下的提問討論是比較積極的。與之相反,認知較弱、基礎不是很強的學生會對解題有“恐懼感”,在教師給出問題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壓力,從而很少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基于此,教師在進行物理學科的教學當中,一方面可以在線創建討論群,以匿名的形式來展開討論與溝通,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之下,學生們會獲取一個積極學習的體會,也能夠讓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從而進一步的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組織組內合作來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來展開溝通,并且讓組員自行分工,明確職責,小組的成員之間進行相互的合作與配合。問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的明確自身的引導作用,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進其思維的發散。在進行中學物理的教育教學的時候,對于學生不太成熟的思想,不應當進行打擊,應當要給與其鼓勵。對問題難度較強的問題,老師們可以適當的進行角度的轉換、暗示、降低難度等,在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一定的發散之后,老師需要再給與學生一定的、解釋、疏導和評價,和學生們進行提煉總結,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感,從而能夠讓受教者掌握這一物理知識,并且能夠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育。
三、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物理教材內容,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和猜想,引發其探究的欲望和動機。例如:教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教師可以先針對這個實驗提出幾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一是讓學生回憶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情況。找出它們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鏡,提出疑問:通過凸透鏡我們看到的景物有時放大、有時縮小,有時被拉近、有時被拉遠,有時正立、有時倒轉……那么,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呢?與照相機的使用過程進行比較,如何放置這些器材,才能使蠟燭火焰的像成在光屏卜?這個實驗中一般學生很難馬上提出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的關系。教師先演示凸透鏡在各種條件下的成像情況,讓學生觀察到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改變了,所成像的特點也跟著改變的現象,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呢?通過積極引導,有些學生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與物距和像距的關系是否也有關呢?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得出結論。這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讓學生主動探究物理中的實驗規律,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借助新媒體的幫助
通過新媒體技術在中學物理課堂中的運用,可以有效地擴展物理課程內容的知識填充。在學習資源得到強化的同時,可以有效地對課堂的信息進行拓展,使得課本的內容的呈現更加得直觀。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內容增加這得益于現如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相對于原來的傳統教育,他們能在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密度大大增加,這對于他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幫助。中學階段物理科目的學習內容有概念、定理、規律和公式等等,這些是物理學科基本的學習內容,更是該科目重要的一部分。物理的基礎學習內容通常都是在新課堂中進行講解,主要是有概念和規律的引入、理解、深化和運用等過程。在這些內容的學習時,很多學生會感到困難。但是現在,借助新媒體教育軟件,學生可以更加直觀且感受到這些物理知識的內容,從而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克服認知缺陷并達到教學方法的效果。
結束語
物理教師要堅持科學的眼光,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防止課程改革在高調、熱鬧的掩蓋下,走向形式化與虛假化,甚至步入歧途,要辯證地看待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兩者的關系。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要讓全體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學會物理知識,還能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一些方法,并體會到物理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新課程改革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安發. 初探農村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實施[J]. 物理教師,2011,32(6):6-8.
[2] 林唐滿. 新形勢下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人文之友,2020(4):202.
[3] 丁國平. 基于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研究[J]. 新課程·中學,2019(9):24-25.
[4] 張哲. 淺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