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洋 李佳新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不論是傳統課堂還是現代課堂,都是以班級授課制為主,學生主要是在課堂上接受教育。新課改規定了教師如何講,也規范了學生如何學,本文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教師用最短的時間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成就、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與教師的教學方法、課堂氛圍等有密切關系。不同的教師為教學的準備和付出不同,因此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是高效的。[1]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包括了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等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有多種形式,如運用語言的講授法、教師問學生答的問題探究法、實踐法,等等。多數小學教師的教學以課本為依據,課本如何寫,教師就如何講。若課堂過于“死板”,就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研究表明,小學課堂教師的言語比例占課堂80%左右,學生的言語比例僅占15%,此外還有5%的課堂沉寂。課堂教學的任務是在課堂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并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課堂教學主要參與者是小學教師與兒童。
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教學有效性常通過考試成績、競賽成績、學生綜合素質等來體現,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成為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開始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將課堂關注點從“照本宣科”轉移到與學生的互動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說,提高小學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學校自身發展與學生的個體發展,沒有高效的教學作保障,小學教育便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小學階段,課堂教學多以課本知識傳授為重點,不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忽略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小學教師自始至終眼光只局限于課本,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而課本內容多以知識點呈現,趣味性差,缺乏吸引力,導致兒童對學習表現出反感情緒。
小學課堂上,教師多采用講授法教學,缺少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和師生互動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佳。許多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中插入一些故事,做幾個游戲,就可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其實不然。學習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大多數學生在課堂的前20分鐘會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而后注意力會逐漸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教師如果使用不當的教學方法,可能無法使教學有效性得到顯著的提高。
傳統教學中,小學教師對學生常采用終結性評價替代形成性評價,沒有或很少通過平日作業、課堂上小測驗,口頭提問等形式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進行考量,只依賴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效果。在缺乏形成性評價的課堂上,教師往往難以準確把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也不會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這樣做會降低課堂的教學有效性。[2]
一些小學教師忽視學生在知識技能、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差異很大,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光有教師方面的因素,還有學生方面的因素。許多小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聽講、多動,導致上課跟不上教師的節奏,課下不復習,不會獨立思考,對待出錯的題沒有更正整理,做事粗心。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待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不認真聽講,打斷教師說話,不認真聽同學發言,等等。針對課堂上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教師應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不能因此失去教學積極性,對教學工作采取消極態度,
小學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和不受拘束的思維創造空間。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才敢于發言,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怕失敗,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首先,小學教師必須熱愛學生,這是創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的基礎。“四有好老師”是杰出的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作為人民教師,要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和對待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相信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激發他們奮發向上。
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只是角色劃分不同。教師應深入學生中間,熱情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有親切感,從而樂于和教師接觸,并積極參與到班級的活動中。[3]教師應經常表揚學生,表揚和鼓勵會使小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充滿了信任和期望。
再次,學生之間應該形成友好,團結,互相幫助的良好關系。獨學而無友,孤而寡聞。課堂是一個群體,群體成員之間友好、互助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擴展視野,拓展思路,產生新想法和新主意。在這種關系里,學習將成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會增加,學習態度也會變得積極主動。
新課改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還要學會從舊知識中創新。而這種創新精神需要教師的后天培養。教師不應一味地按照課本內容去講課,而是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活躍課堂氣氛,使用生活化的例子進行教學。如學習百以內加減法,教師創設一個購物小游戲,假設學生與父母去超市買東西,教師在課件上出示一些物品的價格,讓學生們想一想買什么,并計算一下價格。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還可以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使學生主動思考。游戲教學和生活化情境導入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將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貼近生活的內容能使學生理解更深刻,記憶更牢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學生應該是多方面的,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道德品質等。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形象的、感性的,因此可以根據評價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如某位同學上課積極發言可以獎勵一個“笑臉卡片”。某位同學作業完成得好,可以獎勵一個大紅花,等等。有效的獎勵方式不僅對兒童進行了及時的評價,而且可以使其得到激勵,下次會表現得更好;口頭表揚也是必不可少的,口頭表揚的方式有很多,如學生回答問題準確,可以說“你真棒!我們都應該向你學習”“你回答的真好,看來你一定仔細思考了”,等等。
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接受教學的條件不同,他所表現出的個性也是不同的。學生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剛步入正軌學習的低年級學生,要著重規范他們課堂上的行為習慣。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做到認真聽講,但有些稍微調皮的學生卻容易擾亂課堂秩序,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對這部分學生展開課下重點教育,可以采用獎懲方式。不同的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小學教師應仔細分析不同學生回答的問題,然后變通自己的教學方式,對于不愛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點名提問。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藍天白云》,在了解藍天白云的特點時,低年級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甚至會說天不是藍色的,天有時候是白色的,等等,這時候教師不應該立即制止,應讓學生完整地說出他認為的天空的樣子,然后對他新奇的想法表示鼓勵,這樣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能借此促進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課堂上,有時候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沒有認真傾聽的意識,認為在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自己就可以休息一會兒,干點兒自己的事情。還有些學生會積極地舉手搶答,甚至跑到老師跟前要求回答。事實上,認真傾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只有認真聽取其他學生的回答,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認真傾聽,才能與他人更好地交流與溝通、相互促進。[4]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捕捉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方式,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對于年級高的小學生,應引導他們學會自我反思,鼓勵學生將一天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反思自己的不足與收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教師要利用階段復習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階段性的反思,看看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有所提高。
小學教育階段,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不但能夠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還能為學生的未來生活打好基礎。教學有效性與課堂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必須保證小學教育階段的教學有效性,加強學生學習能力,以適應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給學生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自由而開放的課堂,從而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