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娟
摘 要:英語課堂教學在幫助學生正確辨識中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形成正確的“三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物流英語課程為例,探索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新思路。
關鍵詞:技工院校? ? 英語課程? ? 課程思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英語課程在技工院校屬于基礎課程,要將立德樹人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就必須深入挖掘、提煉英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一、技工院校英語課程的教學背景
(一)學生英語基礎薄弱
技工院校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十分薄弱,詞匯量少。他們在學習中充滿挫敗感,有畏懼情緒,甚至放棄英語學習,所以需要對傳統課堂進行改革。
(二)學習渠道繁多,缺乏引導
雖然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但不妨礙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互聯網拓寬了學生們的學習渠道,也給他們帶來了困擾。信息誤傳錯傳的現象,會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正確構建。
(三)學習內容具有實用性和專業性特點
技工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實用性和專業性的特點。英語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職業素養,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競爭力。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將中國的先進技術、民族品牌和民族自豪感融于課程,實現傳授知識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做到立德樹人,有利于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用人才。
(四)中西文化差異性和辯證性
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與中國有很大差異。青少年對外界存在很強的好奇心,對外界事物明辨能力有限,在缺乏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異,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誤導或者受到消極影響。因此,教育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植入中國文化自信元素,成為新時代英語教學育人的新目標。
二、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新思路
(一)課程思政“基因植入式”模型
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是教師以身作則,強調教師的言傳身教、模范作用;德境融匯,強調環境育人、文化熏陶;德技融合,強調潤物無聲,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元素“基因式”融合。只有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效。
(二)英語課程思政實施原則
1. 情景適宜
課程思政,不是在課程中生硬地套進思政知識,將課堂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要在合適的情景下,自然地植入思政元素,收到鹽溶于湯的效果,產生的是化學反應,讓學生能自然接受,認為植入的思政內容就是課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物理焊接,更不是堆砌。
2. 情感共鳴
課程思政不應是不合時宜地喊口號和政治強壓,不應是生拉硬套地為了思政而思政。課程思政元素可以植入課前、課中、課后各個適宜的環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加深對思政元素和本專業知識的理解。
3. 知識內化
在適宜的情境下植入政治元素,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與深化,并且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產生學習內生動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4. 情操升華
政治元素的植入,要傳播正能量,而不是把學生引入誤區。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既開闊了國際視野,又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和道德責任意識,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抱負及奮斗目標,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形成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案例分析
以物流英語課程教學為例,開設物流英語課是為了幫助物流專業的學生開闊國際視野、增長技能,學習世界上最新的物流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案例素材植入,恰當滲透中國的文化、品牌、產品、政策制度,為中國物流人才走向世界做好準備。
同時,適當融入金磚國家BRICS、APEC、SCO、G20等國際經濟組織和國際經濟事件,讓學生了解中國在世界經濟組織中的地位,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物流英語課程部分章節課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設計如下:
在Unit 1 Introduction to Logistics第一單元 物流簡介中融入“互聯網+物流” “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知名物流公司等思政元素,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倡議,開闊學生國際視野,明確現代物流互聯互通的使命,樹立現代物流事業的大局觀。
在Unit 3 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第三單元倉儲和配送中融入智慧物流、智能投寄設施、現代科技配送(如機器人、無人機配送,刷臉取件)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國家關于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及現代科技,堅定學習新物流、新技能的決心。
在Unit 5 Packing第五單元包裝中融入綠色包裝、保護環境、共愛地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生態文明意識和垃圾分類意識。同時,了解國內物流企業在綠色包裝方面做出的努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四、小結
課程思政是技工教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學習目標(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的有機融合和體現。要求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設計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升華個人品格,學會如何做人;形成正確的科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學會如何做事。
參考文獻:
[1]王雙.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結合的教學途徑探討——以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9(43).
[2]王越.《大學英語》智慧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4).
[3]王振雷.論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三維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
(作者單位: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