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榮
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用水患者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BP)的相關因素及高危因素。方法 研究樣本從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篩選60例無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并發SBP的患者作為觀察組;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進行發病原因的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結果 SBP病史、合并消化道出血、TBIL、ALB、AFTP、血鈉與肝硬化患者并發SBP相關;有SBP病史、AFTP≧30g/L、血鈉≦120mmol/L、消化道出血、TBIL≧17.1μmol/L、ALB≧48g/L,是患者發病的高危因素。結論 根據造成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SBP的相關因素及其致病的危險程度,給予患者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和對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SBP的發病機率、更好地改善預后。
關鍵詞:肝硬化腹水;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6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BP)即原發性腹膜炎,患者腹腔內無原發病灶,以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埃希菌為主要致病菌;病菌進入患者腹腔途徑包括血性播散、上行性感染(女性生殖首上播)、直接擴散和破壁性感染四種,肝硬化腹水患者因抵抗力下降、腸腔內壁對細菌的阻滯作用減低,因此讓細菌更容易通過腸壁進入患者腹腔引發腹膜炎[1]。相關文獻和臨床研究表明,肝硬化代失代償期及重型肝炎患者,并發SBP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對患者的疾病的治療和預后產生不利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選擇本院收治12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樣本均分為對照組(未并發SBP)和觀察組(肝硬化并發SBP)。組間資料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指標及方法
研究通過調查問卷與患者臨床資料回顧性整理分析結合的方式,根據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判定,在分組后對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和對比;
指標及對比方法:收集整理所有患者的相關資料數據,并根據分類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資料進行分類數據的單因素對比,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尋造成肝硬化患者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相關因素、高危因素[2]。
相關資料分類包括:患者年齡、體重、導致肝硬化具體病因(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血及蟲性等)、糖尿病史、SBP病史、合并肝性腦部、合并消化道出血、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凝血酶原時間(PT)、總蛋白(AFTP)、血鈉[3];以組間數據對比差異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該因素具有相關性。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SBP影響因素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因素的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SBP病史、合并消化道出血、TBIL、ALB、AFTP、血鈉六項指標數據的組間對比,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證實此六項因素與與患者并發SBP密切相關,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SBP的相關因素。
2.2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SBP的多因素分析
對所有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SBP的各項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SBP病史、AFTP≧30g/L、血鈉≦120mmol/L、消化道出血、TBIL≧17.1μmol/L、ALB≧48g/L。詳見下表1。
3 討論
SBP是肝硬化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且患者發病后病情多較危重、有較高的臨床病死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早期對該癥的及時準確診斷和對癥治療,是提高療效和獲得較好預后效果的關鍵。
肝硬化腹水患者有SBP病史、AFTP≧30g/L、血鈉≦120mmol/L、消化道出血、TBIL≧17.1μmol/L、ALB≧48g/L是造成SBP發病的危險因素,臨床應對肝硬化患者通過施行血象、細菌學、免疫學、腹腔滲液等相關實驗室檢查,配合使用X線、CT、B超等其他輔助檢查方法,及時明確或排除相關高危因素,以便能夠有效預防和及時實施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根據造成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發SBP的相關因素及其致病的危險程度,給予患者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和對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SBP的發病機率、更好地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熊任芝,吳清明,龍輝.腸道菌群與肝硬化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9,31(3):190-194.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脂肪性肝病專家委員會,厲有名,等 . 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8,21(2):23-29.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