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昶蓉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護理路徑聯合心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40例,對照組采取急診護理路徑護理,觀察組采取急診護理路徑+心理護理,就其護理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觀察組各項操作所需時間都短于對照組,護理后各項評分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心理護理,有助于提升急救效率和急救效果,減輕患者心理、生理應激反應,預防各類并發癥的發生,還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路徑;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時送醫接受急診治療通常能挽救生命,通過藥物治療或介入手術治療能獲得較高存活率,但單純治療無法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不能改善其生活質量。由于疾病發生突然,患者短時間沒有心理準備,出于對病情的擔憂容易表現出負面情緒,以焦慮、抑郁、悲觀、恐懼情緒居多。就醫患者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情緒狀態良好的患者治療依從性高,能保證各項治療順利完成,因而能收獲預期治療效果。因此對于急診患者,臨床強調在治療基礎上做好患者護理干預,心理干預被認為是重要護理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40例。觀察組中男、女各有80例、60例;年齡31~82歲,平均61.32±5.7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6h,平均4.24±0.41h。對照組中男、女各有84例、56例;年齡31~82歲,平均61.93±5.3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6h,平均4.01±0.56h。兩組患者上述基礎資料的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用急診護理路徑護理,在接診后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為其建立靜脈通道,給予低流量吸氧,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各項操作,在患者病情緩解后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
1.2.2觀察組
采取急診護理路徑和心理干預:(1)急診護理路徑。首先,院前急救護理: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要在5min內出發,途中要聯系患者家屬,以了解患者病情,指導家屬開展初步急救,在到達現場后要立即使用急救藥物,并快速轉運,患者在轉運途中要采取平臥體位,還需注意觀察其生命體征,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反饋給院內醫護人員,以便其能提前做好急救準備。其次,入院急救護理:在患者入院后需在30s內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并通過綠色通道進行急救,遵循先搶救、再辦手續的原則,要盡可能提升搶救效率[1]。(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以溫和態度、保持足夠的耐心與患者交流,交流時語氣親和、語速中慢,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詳細介紹AMI發生的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預期預后,向患者介紹負責治療的醫師團隊、治療經驗、技術水平等,通過增加患者了解以消除患者陌生感與恐懼感,幫助穩定患者情緒狀態。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分別采取X2檢驗和t檢驗,P<0.05時組間差異顯著。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搶救及康復情況
分診時間、急診時間、搶救時間、擴張球囊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
2.2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心理狀態評分無明顯區別,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對比兩組患者應激水平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腎上腺素、HR、SBP、DBP水平無明顯區別,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身上腺素、HR、SBP、DB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4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14%、9.29%,兩組對比P<0.05。
2.5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
3討論
AMI的發生多由于情緒過度激動、過度勞累而突然導致,患者臨床會有劇烈、持續的胸痛,同時會出現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表現。研究顯示,AMI與負面情緒存在雙向影響,其中AMI會引發患者的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又反過來會加重AMI病情程度。負面情緒持續存在會對機體產生刺激,導致明顯應激反應,增加機體交感神經興奮程度,促進兒茶酚胺激素分泌,進而會加快心跳頻率,增加心肌耗氧,升高血壓水平,最終會引發冠狀動脈痙攣,使AMI患者并發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絞痛等癥狀。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在評估患者心理狀況、認知狀況的基礎上給予心理支持,開展健康宣教,并指導患者掌握應對不良情緒的技巧,通過各方面干預綜合實施,增加患者對疾病、治療相關知識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疾病認知程度,學會自行應對負面情緒,維持穩定情緒應對治療[2]。急診護理路徑是一項科學的護理方法,具有計劃性、預見性、人性化的特點,能在入院前、搶救時、搶救后3個階段根據患者病情實施恰當的護理干預,能把握護理過程中的細節點,確保護理措施安全、高效,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心理干預是一項科學的護理方法,能強化對患者的心理關懷,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進而提升其治療依從性,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3]。本次試驗結果顯示,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聯合心理干預后,其分診時間、急診時間、搶救時間、擴張球囊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焦慮、抑郁情緒顯著改善,腎上腺素、HR、SBP、DBP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14%,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且以上指標均優于采取常規護理患者(組間比較P<0.05)。
綜上,急診護理路徑+心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坤.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1):163+165.
[2]肖二艷,翟世柳.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3):2477-2478.
[3]魏丹,竺正艷,賈春艷.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35(0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