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媛
摘要:目的:觀察疼痛護理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16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比較兩組疼痛控制有效率和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疼痛控制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長護理滿意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可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疼痛控制總有效率和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優于單純常規護理效果。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疼痛護理;疼痛控制;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前言: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的患兒病情比較嚴重,也易發生院內感染,這不僅會增加其治療費用,還會使其病情更加嚴重進而危及生命,所以對患兒實施治療及護理過程中,致痛性操作不可避免,因此需應用有效的疼痛護理措施,以提升患兒的配合度,有利于改善預后。已知疼痛護理可減輕致痛性操作中患兒的應激反應,提升其護理配合度[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16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生命體征穩定;出生體質量>2500g。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畸形患兒;合并嚴重感染患兒;合并顱內出血患兒。患者對本研究內容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男46例,女34例;月齡0.1~2.0個月,平均(0.9±0.1)個月;體質量2865~7145 g,平均(4265.8±658.1)g;疾病類型:缺血缺氧性腦病32例,顱內出血4例,吸入性肺炎36例,新生兒溶血癥8例。觀察組男42例,女38例;月齡0.1~2.0個月,平均(0.9±0.2)個月;體質量2867~7121 g,平均(4294.7±672.5)g;疾病類型:缺血缺氧性腦病36例,顱內出血2例,吸入性肺炎32例,新生兒溶血癥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環境,合理控制室內溫濕度,應用舒適體位,如蜷縮頭部與四肢,做好患兒生命體征監測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1)提升疼痛控制意識:通過培訓和宣教增強護理人員的疼痛控制意識,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不斷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和熟練程度。(2)改善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環境:降低室內噪音,減小各類儀器的報警聲;調節室內光線強度,為患兒播放輕柔音樂[2]。(3)體位調節:給予患兒鳥巢式體位,將患兒的胎頭保持俯屈,頦部與胸壁貼近,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也可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為其應用俯臥位。(4)撫觸操作:護理人員輕輕撫摸患兒的頭部、手部等部位。(5)避免足跟頻繁采血:若患兒采血次數少,可由靜脈采血;若患兒需反復采血,盡可能為其留置靜脈或動脈導管[3]。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疼痛控制總有效率。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患兒未發生應激反應,未對治療和護理產生影響為顯效;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患兒出現輕微應激反應,未對治療與護理產生影響為有效;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患兒出現嚴重應激反應,對治療與護理產生干擾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總分為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80分為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疼痛控制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疼痛控制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一些治療、護理措施所導致的急性短暫性疼痛刺激會使患兒發生明顯應激反應,影響其血糖平衡,降低機體免疫力,引發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同時還會對新生兒的食欲、睡眠及母嬰交流產生影響。已知疼痛導致的急性生理反應可誘導腦室出血,影響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尤以早產兒更為嚴重。反復疼痛刺激還可導致一系列行為改變而影響患兒以后的社會功能[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控制總有效率和家長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分析原因為,疼痛護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疼痛控制意識,使護理操作更為輕柔熟練,可減輕患兒的疼痛感;改善環境、采取合理體位,可增強患兒的舒適度;撫觸可使新生兒機體受到溫和刺激,促使β-內啡呔釋放,減輕患兒的應激反應;改變采血位置可減輕同一部位頻繁采血所導致的強烈刺激感;非營養性吸吮可刺激患兒口腔觸覺受體,提高其疼痛閾值。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可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疼痛控制總有效率和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優于單純常規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凌云.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理安全問題與干預對策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06):763-765.
[2]胡瑋.PICC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1):138+140.
[3]安媛媛.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疼痛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9):134+152.
[4]羅億,成林艷,林楓楓,羅乙娟.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高危因素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