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玲
摘要: 受教育者就像是清晨一抹陽光之下的露水,充滿著朝氣和生命力,小學時期是他們最有求知欲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中需要他們不斷地學習更多的知識,從不斷地學習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力、創造力,從身體上的鍛煉到內心修養都要得到發展。本文就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探討,在探討中聯系班級管理加以分析。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級管理;運用
引言:
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內心中存在的場景往往是單純美好的,他們在人生未知的旅途中還有許多要嘗試去走的路,這一路將會遇到無限的可能,當然每個受教育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未來,培訓的作用就是要引導他們去認識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在積極的心理狀態下,探索他們在人生路上的可能性。
一、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
心里健康教育也應同其他科目一樣,需要開設專門的內在安全培訓教學,在不一樣的時期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內在安全培訓課。為什么要強調針對性,針對性說明了小學生不能用概括的方式來采取統一的教育方式,面對普通和很多身處在特殊環境的小學生,如果遇到了特殊時期,比如說這次從2020年春節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導致很多地區之間的人流不能互通,那么一年一度的春節變成了留守兒童和父母繼續相隔兩地,獨自生活。這樣的情況也許還不能說明什么,但產生的結果卻是值得思考的。這種年齡階段的兒童由于內心的渴望得不到實現,最終會演變成更高概率的消極心理問題,長期的社會特殊現象更容易引發這類兒童在心理上的焦慮。這是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所以才更需要借助學校的教育來加以防護,通過課堂來培訓受教育者,使其形成優秀的、堅強的心理狀態,這也是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受教育者年齡所反映的特征。
教育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直接或間接地對受教育者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相似的群體,有著一起的奮斗目標,通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培訓與教學的加強,受教育者會自覺地理解某些約定俗成的處事原則,在內在上形成客觀的處事尺度,會自覺地把本身的言行與課堂聯系起來,從而培養他們正向的感性、責任心、本身管理等優秀的內在品質[1]。
二、建立班級心理健康中心,解決受教育者內在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門科目,還需要發展成實際生活中能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處理內心負面情緒的存在。現實中常常面對的問題就是該如何解決更多孩子們的心理焦慮問題,一個班只有一個班主任,又要管理班級,又要在教學上扮演科目教師,還要當心理教師,這種情況不僅不現實還會讓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缺乏信心。那么就需要增加一對一的心理咨詢中心,在中心安排一位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教師需要處理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情感上的理解,需要深入理解學生處境。比如,教師在所教科目中講授到《驕傲的孔雀》時,要幫助受培訓者改變自大的態度、看不起同學的不良心態,要帶領受培訓者客觀理解本身,助人為樂,培養他們團結同學的優良內在品質。在整個初級教學過程中,受培訓者的思想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形象物質、形象情境的支配,他們的喜怒、哀樂會明顯地展現出來,他們悲觀的處事態度會阻礙課堂教學有效進行。通過感性培訓,能使受培訓者的感性機制與其他內在機制一道協調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的身心進化達到最佳功能狀態,使他們能管理本身的感性思想,并能根據培訓中心、課堂的紀律約束本身的感性,培養受培訓者本身約束的水平。同時,使他們正向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增進對課堂的熱愛之情,讓他們在管好本身的同時加入到課堂教學的任務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2]。
三、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者要通過一種更為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學生教育的問題,所以本文在這里提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來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僅僅只是學校老師干著急,確實也對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上的態度問題沒有什么幫助。作為家長則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習對孩子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的方式,而不是任由問題發展,把一切教育工作持續地推到學校教育上面,社會中也需要將某些信息公開化,政府、事業單位、企業需要對兒童的心理建設問題持續關注,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生產建設忽視教育建設。具體的過程可以是專家對兒童心理問題展開調查,對調查結果作出總結并比較,分析現狀以及問題的產生原因,從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式,將政策性質的建議報告提交給政府部門采納管理,并由政府調整出更加具體的實施策略。
四、結束語
從以上觀點來看,教育是循序漸進的,不是光掌握知識就可以了,關鍵在于需要對知識的接收人有心理上的教育,在結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學習現狀,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中。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內在安全培訓,不僅能促進受培訓者內在的安全進化,使受培訓者養成本身自律的水平,而且能使他們主動加入到課堂中,從而強化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石鳳瑛.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研討[C]// 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20.
[2] 張炎, 代曉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 家長, 2020, 000(007):P.11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