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山林 張婷婷
【摘要】目的:分析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給予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的治療價值。方法:對照組為常規西藥治療,同期觀察組則合用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vs對照組:94.74% vs 84.21%,P<0.05;治療前2組的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心絞痛發作頻率對比P>0.05,治療后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心絞痛發作頻率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少(低)P<0.05。結論: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通過給予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并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情況。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醫;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價值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十分常見的心絞痛綜合征,并且該疾病也屬于急性冠脈綜合征,近年來臨床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生存品質產生極大的影響。針對該類患者主要通過西藥治療,從而降低心絞痛的頻率、緩解嚴重程度,然而該類患者的病因復雜且癥狀表現多樣,所以單純的西藥治療效果有限。中醫中藥的應用其療效突出且安全性良好,適合患者長期服用。以下將分析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通過給予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的實際價值。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本院7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46~87歲,均值為(61.6±0.5)歲;發病時間為7個月~9年,均值(3.6±0.5)年。對照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齡45~88歲,均值為(61.7±0.3)歲;發病時間為6個月~10年,均值(3.7±0.3)年。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西藥治療,如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mg/次,2次/天進行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天進行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次,1次/天進行口服;美托洛爾片25mg/次,2次/天進行口服。同期觀察組則合用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基本方如下:瓜蔞、姜半夏、黃芪、桃仁、黨參、茯苓以及當歸和炙甘草均為15g,雍白、紅花、遠志均為10g,以及生白術為20g,三七粉為6g。在此基礎上隨證加減,具有濕郁化熱表現者增加竹茹、黃連以及陳皮各8克,具有痰濕顯著者增加麥芽、黨參、神曲和萊菔子各10g,合并血瘀顯著者增加紅花10g。上述中藥需煎煮后取汁300毫升,指導患者早晚進行分服幅,1劑/天。2組均在治療2周后觀察其療效。
1.3評價標準
(1)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復查心電圖恢復至正常且心絞痛消失或發作頻率顯著降低;有效:患者的心電圖明顯改善,以及心絞痛的頻率和嚴重度有所緩解;無效:患者的心電圖以及心絞痛癥狀表現等未能改善。(2)對于2組患者治療前后硝酸甘油的平均用量、心絞痛的發作頻率進行記錄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 ±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組間對比
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vs對照組:94.74% vs 84.21%,P<0.05。
2.2心絞痛發作、硝酸甘油應用情況組間對比
治療前2組的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心絞痛發作頻率對比P>0.05,治療后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心絞痛發作頻率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少(低)P<0.05。
3討論
祖國中醫學將不穩定型心絞痛歸入到“胸痹”的范疇之中,該類患者的病因復雜,例如寒邪內侵、勞倦內傷以及飲食失調等。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具有祛痰寬胸、行氣解郁以及通陽散結等功效,此方劑當中重用瓜蔞可促進寬胸滌痰。在此基礎上,增加薤白以及姜半夏等中藥,有利于提升消痰作用,改善心陽之氣并促進開散郁結。近年來藥理學研究證實,此中藥方劑當中所含的藥物成分,可發揮抗血小板聚集及保護心肌細胞等功效,與此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保護血管內皮和抗腫瘤作用,在治療中結合患者的癥狀表現辨證加減,可有效提升治療的針對性。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以及治療之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患者的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給予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能夠顯著提升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通過給予中醫藥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進行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并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情況。
參考文獻:
[1] 王增岐. 不穩定型心絞痛采用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臨床價值分析[J]. 健康必讀,2020,15(22):50.
[2] 李永祿. 瓜蔞薤白半夏湯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價值評析[J]. 家庭生活指南,2019,22(12):108.
[3] 陳麗曉.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藥理研究[J]. 自我保健,2020,11(14):8.
[4] 李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痰濁痹阻型療效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34(5):587-588.